中说:“你看这些药名,都是些无用或有毒的东西,服了只会害人。而且这些药名的头一个字连起来读,不就是‘柏木棺材一副,八人抬尸上山’吗?这不是在嘲笑你家老爷早死吗?”
师爷听了大惊失色,连忙拿回药方,跑回衙门。他跪在王璜面前,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王璜听了如五雷轰顶,脸色惨白,气得浑身发抖。他拿过药方一看,果然如此。他心中又恨又怕,不禁大叫一声:“李时珍!你这个恶贼!你敢如此欺辱我!”他刚说完,便感到胸口一阵剧痛,口中喷出一口鲜血,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原来他平日纵欲过度,身体早已虚弱不堪,又被李时珍的药方惊吓得心脏衰竭,当场死亡。
我们都知道,人在死亡之后,会有亲人将死者放入到棺材中,然后为其举办葬礼,最后将棺材安置到选好的“风水宝地”上。为此,有不少人感到很困惑:“棺材是谁发明创造的?人去世了为什么要放在棺材里面?”
现在的人们经过经久的考证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在最初的时候,人死亡以后,可能是随意丢弃或者是就地掩埋,但时间一长,这些随意丢弃或就地掩埋的尸身可能会被野兽毁坏,于是,随着文明的发展,为了缅怀、保护死去的亲人、朋友的尸体,人们想到了用草木、树叶、树枝、棺木、麻布等来处理尸体,防止尸体被野兽、虫子等啃食,撕咬。
在等级制度出来以后,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棺木的规格和样式就出现了,并渐渐地演变成了一种丧葬文化。
譬如,棺椁的使用制度,在周朝就已经确立了。《礼记》说,以四层椁为尊,为天子葬;其余爵位按等级,三层或一层;士大夫不可用椁,但可以用大棺。而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大概那时也就是简单的小棺,或者直接掩埋。在《易》里,甚至言说“棺椁之造,自皇帝始”的说法。
在现有的考古发现中,说起曾侯乙这个人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若说到青铜编钟大家可能会有印象。他是战国时期曾国的一个诸侯,安葬他的棺椁分为内外两层,都是木质结构。在外棺上镶有青铜框架,长3.2米,宽.1米,高.19米,重达3.29吨。顶部棺盖上分布着12个铜钮,棺盖青铜框架由2根纵梁和4根横梁卯榫接合而成。内棺长2.49米,头宽1.27米,足宽1.25米,高1.32米,用木板接榫而成。内棺两侧的图案极为别致,中间绘有对开的格门,围绕格门的上下左右,绘有龙、蛇、鸟、兽等形象,内容诡秘神奇。更为奇特的是,曾侯乙的外棺的一侧下方居然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棺内之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而特设的。
前些年,在广西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考古专家也曾发现了一座罕见明代中期墓葬,古墓中有一大一小两个用“三合土”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巨棺”。巨棺的两个侧面,长约2.08米,宽约0.6米的“三合土”,而三合土是则由石灰石、粗砂、糯米等材料混合制成的,剥离棺椁后,可以清晰地看到棺椁的樟木质地,是发掘的小副。
至于棺材到底是谁发明的,现代的网络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源于姜子牙。
相传,姜子牙答应保周文王八百零八年,但是很不幸的是,姜子牙的一生不过也就活了130岁。在临死前,他突然想到自己的诺言还没有兑现,就这样死了那岂不是要失信于人了吗?怎么可以对不住周文王呢?
于是,他想了个法子,跟周文王说:“你让手下去山里砍18根木头回来给我做成寿棺,等我死的时候就把我装到寿棺中,然后将寿棺挂在金殿的屋梁之上。我虽然是死了,但是我要兑现我对你许下的保证。”
周文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感动不已,心想这一辈子能有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贤能良将,实在难得,就听从了姜子牙的话,吩咐手下到山里砍了18根木头回来,让技术精湛的木匠来给制作寿棺。
寿棺做完没多久,姜子牙就真的死了。为姜子牙举行了葬礼之后,周文王让人将姜子牙的尸体放入到了寿棺里,并将棺木挂在金殿的屋梁上。一旦哪一方出现叛乱等情况,周文王就命令将姜子牙的棺木朝向哪一方,最后叛乱就被平息了。
后来,人们就效仿这个做法,将人死后的尸体放置到寿棺里,一来是让死者走得体面,二来也是能够起到缅怀纪念逝者的作用。之后,人死后装入棺木的习惯,就渐渐成为了一种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与鬼谷子的两位高徒有关。说庞涓和孙膑在鬼谷子处学习兵法之事,后来庞涓下山做了魏国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