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传统素来是“事死如事生”,可以说,在先民们的认知里,人的生存与死亡都是轮回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在央妈播出的节目里,墓葬群的考古现场是遍布了华夏境内,而且这些墓群,有深埋在土层之下的,有藏在悬崖洞腹的,甚至还有在水底深处的,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我们把墓地的考古现场、影视剧里的葬礼情景和现实中的人生告别结合起来,有一个特质,一直贯穿在从古到今的生死轮回中。那就是用以盛载逝者的棺木,在样式上一直是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几乎从未变化过。
有人说,这种设计的灵感源于古人对人体结构的周到考虑。说人的上肢特别是胸膛肩膀部位相对较宽,而下肢部位相对较窄,所以,一头大一头小的设计在兼顾逝者尸身头重脚轻尊重逝者的同时,也为亲友吊唁哀悼瞻仰逝者最后的容颜提供了便利的指导。
另外一种说法是与十二生肖中一直未曾露出真容的龙有关,不管是先民时代,还是现在,龙在国人的生活中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龙不光是祥瑞之兆,更代表着长生和如意;而龙飞舞时的状态也呈现出来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形状,所以,人们又把棺木称作了龙椁,寓意着死者在往生之后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灵魂得以永恒。
还有一种说法是与风水有关。据说,棺材是死者的阴间的房子,而棺材就表现他的朝向,棺材一头高,一头低,就由此而来。
至于棺木的用料,常见的均为木材,至于玄幻小说里的什么石制铜制一类的材料极为少见,这也和古人向往的长生有关。在古人的世界里,树木和长生有着莫大的关系,直到现代,我们在为表示尊重时,也常常在称呼一些老者的时候尊称他们为“常青树”。从墓葬考古现场也能看出,一般王侯将相的棺材都是用上好的材料制成,还有很多宝物作为陪葬品。
在木制的棺椁中,无论是选择楠木、柏木还是松木,构造上都是大同小异,传统上以“七”或“三”为结尾。在港台影视剧里,我们常见的义庄中的棺木都是同样的大小,也体现了对逝者平等的尊重。
死亡,一直是让人们忌讳的话题,人们都在刻意回避死亡,然而,又不得不面对,因为死亡是人的生命中的一部分,是生命的终点和归属。但凡一提到棺木,人们的表情除了敬重和严肃,包括嘴上说的事死如事生之外,其实在心里还隐藏着一丝敬畏。如果非要说能够让人们能够有一丝不加严肃的话,可能就是那则李时珍借药骂人的故事。
网上是这样说这个故事的——
李时珍曾经为官,任过南阳知县,后来为了救济苍生,辞去朝廷俸禄,专心行医。他离任之日,接任的知县为他设宴饯行。
那知县姓王名璜,是个贪婪无耻之徒,只知沉湎于酒色财气之中,不理百姓疾苦。王璜听说李时珍医术高超,能治百病,便想趁机讨个好处。王璜在酒席上对李时珍道:“闻李公医术高明,能起死回生,如华佗转世。本官身体虚弱,多有不适,可否为本官开一帖补体药方?”李时珍早就看出这人的本相,心中不屑。李时珍想了想,便说:“既然如此,请本官伸出手来,让我诊一诊。”
王璜心中暗喜,以为李时珍上了钩,便伸出手腕让他把脉。李时珍摸了一会儿,眉头微皱,说道:“本官的脉象不佳,恐怕是内伤太重。我有一剂药方,名为‘十二味汤’,若能服用,则可延年益寿。”王璜听了大喜过望,连忙说道:“请李公赐方!”
李时珍叫人取过笔墨纸砚,在纸上写下一剂药方:柏子、木瓜、官桂、柴胡、益母、附子、八角、人参、台乌、丝络、上党、山药。
他把药方递给王璜,微微一笑,说道:“这剂药方十分奇特,请官人务必按方服用。”
王璜接过药方,连声道谢。他看了看药名,觉得有些陌生,但也不在意。他心想:这些药物都是珍贵之物,想必都有补益之效。他便把药方收好,又与李时珍敬酒相送。
李时珍告辞出门,上了马车。他心中暗笑:这个王璜真是个愚昧无知之辈,竟然不识货色。这剂药方是我故意拼凑的一些无用的药物,并非真正的良药。
第二天清晨,王璜派师爷拿着药方去中药铺配药。那中药铺的老郎中接过药方一看,顿时吃了一惊。他仔细辨认了一遍药名,又看了看开方者的名字,不禁捧腹大笑起来。他说道:“这位师爷,你家老爷是不是得罪了李时珍先生?这药方明明是在骂他呢!”
师爷一惊,问道:“老先生何出此言?”
老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