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是玻璃瓶,用完后是要回收的,负责豆奶配送的小哥一天就来送了三回的货,三冰箱的豆奶都卖完了。\5′4^看+书/ ¨无*错-内^容?
晚上店铺打烊,姜成才翻出柜子里的钱一算,开业两天的营业额就有三千多块钱。
虽然赚的钱都花在大冰箱上了,但这也太值了,难怪爱华当初一定要留下一个店铺自己经营,这一天就能赚回一个月的租金啊。
姜爱华忙道:“这是刚开业才这样的,而且老顾客们知道我在这里开店才赶过来支持,过几天客流就会正常了,不可能天天赚这么多的,等人流真多起来,估计要等明年兴德广场开业吧,这里慢慢转成商业中心,到时人就会多了。”
但即使是这样,经营一个铺子的收入也比租出去多多了,姜爱华其实也不想姜成才太累,每天能有个两三百的营业额她也满足了。
果然,热闹了几天后,熟客都来过了,店里的生意渐渐地淡了下来,再也没有出现过排队的现象,姜成才只在午饭跟晚饭的时候忙几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挺清闲的。·完\本*神^站\ ,免′费~阅,读′
虽然姜爱华早就跟他讲过生意会恢复平淡,但姜成才看着做出来的面没有卖完,心里还是有点着急,姜爱华把没卖完的面打包好送给扫街道的清洁工吃,还安慰他:“这样正好,我看吃饭的时候人也不算少了,你一个人还忙得过来,也不会太辛苦,钱哪里赚得完呢,细水长流才是硬道理。”
姜成才只好把焦急的心按捺下来,第二天就不再准备那么多酱料跟面了,卖完后直接打烊回家,有时候还能赶上新闻联播呢。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到了月底姜爱华把账拿出来盘点,惊讶地发现开业首月的营业额竟然有两万多块钱,刨掉开业前三天那一波熟客,店铺其他日子的营业额也有一万六千多块钱,相当于每天有五百多块钱的营业额。
然后姜爱华分析了一下收入的构成,发现每天五百多块钱的营业额里,竟然有近两百块是豆奶贡献的。\x.i?a*o+s·h~u_o¢h·o/u_.`c^o?m-
一瓶玻璃瓶的本地黑豆奶卖一块钱,一天能卖出近两百瓶,它的利润直逼主食的利润。
难怪都说酒楼的利润都靠卖茶卖酒,她家这间小铺子因为放了一个冰箱的豆奶,利润也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饮料的市场果然很巨大啊。
姜成才看着女儿列出来的数字,有点不敢相信:“这是开业首月才这么好吗?以后会不会没这么多了?”
姜爱华有点犹豫:“应该吧,以后做不到这么多也不用沮丧,我觉得做个五六千也不少了。”因为不用铺租,五六千营业额的话,扣除水电跟成本,净利润也有个三四千块钱了,跟家里养鸡场的收入不相上下,很不少了。
只有五六千的话,那岂不是要少三分之二的客人?姜成才开了一个月的店,心里也有点数:“我觉得应该不至于少三分之二那么多,因为兴德广场的农民工们也陆续有人过来吃,虽然不会一直来,但也陆陆续续地来……”
这个项目有几百号人呢,姜成才之前略微数过一下,每天穿工衣过来的人大概有四五十个的样子,而且他们非常喜欢喝冰豆奶,吃三块钱的特辣素面,起码要拿两瓶豆奶,一顿饭就要五块钱了……
姜成才想了想:“我想在店里再加一个冰箱,一个冰箱的豆奶已经不够卖了,客人几次反映豆奶不够冰……”
姜爱华精神一震:“不用买!我让豆奶公司的人免费送一个冰箱过来。”
啊?姜成才傻眼,闺女这是想钱想疯了不成?就算豆奶好卖,人家老板还能免费给你送冰箱?
姜爱华笑道:“爸,你就等着吧,他只怕要求着给我送呢!”
她说这话当然不是没有依据的,在几十年后的便利店里,几乎所有的冰箱都是由饮料厂家配送的,在冰箱上面可以贴广告,里面可以摆饮料,有些特别大的品牌便利店,饮料厂家还得付放两个冰箱的租金呢,但在这个年代还没有流行这样的规矩,所以店铺里的冰箱都是店家自己买的。
姜爱华打算在自家店里开个先例,让厂家提供冰箱。
她找到送豆奶的小哥,把自己的要求说了,让小哥回去问问老板,能否配冰箱。
送豆奶的小哥叫王振兴,是个只有十九岁的愣头青,豆奶厂在城西,而姜爱华的铺子在城东,一东一西隔了好几公里的距离,别的豆奶业务员都嫌这里的距离远不愿意送,皮球踢来踢去,踢给了他这个刚入职不久的菜鸟。
豆奶业务员的底薪是很低的,只有一百多块钱,收入都是按卖货的箱数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