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精彩小说网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 第92章 甄宝玉

第92章 甄宝玉

/p>1.书中自评

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第115回“证同类宝玉失相知”中,甄宝玉与贾宝玉见面时,曾有过一番自我表述,从中可窥见他对自己的认识和成长感悟。甄宝玉说:“弟少时不知分量,自谓尚可琢磨。岂知家遭消索,数年来更比瓦砾犹贱。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些许。”

这番话表明,年少时的甄宝玉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有可雕琢之处。但家族的抄家变故,让他从富贵公子沦为落魄之人,生活的巨大落差使他深刻体会到世态炎凉。他意识到自己曾经的幼稚和无知,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他对世道人情有了新的领悟,明白生活并非一帆风顺,需要面对现实,努力进取。这种成长感悟促使他摒弃了往日的淘气和叛逆,走上了通过科举复兴家族的道路,展现出他在经历磨难后的成熟与担当。

2.他人评价

在《红楼梦》中,不同人物对甄宝玉有着不同的评价,这些评价从侧面反映出甄宝玉丰富复杂的性格特点。

贾雨村曾在甄家担任家庭教师,他对甄宝玉的评价是“暴虐浮躁”。甄宝玉五岁时,对读书识字毫无兴趣,常常调皮捣蛋,让贾雨村头疼不已。他对小厮们定下严苛规矩,若不小心说出“女儿”二字,便要行凿牙穿腮之事。从贾雨村的视角来看,甄宝玉这种行为体现出他的任性和暴躁。他不把读书当回事,肆意妄为,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这反映出少年时期的甄宝玉性格叛逆,不受拘束,对世俗的规矩和要求充满抵触。

贾宝玉对甄宝玉的看法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起初,贾宝玉素知有一个甄宝玉与自己性情相近,都喜欢厮混在女儿堆中,以为对方是凡尘中的知己。他满心期待与甄宝玉相见,认为两人会有许多共同话题。然而,当两人真正见面后,贾宝玉却大失所望。甄宝玉谈起自己对世道人情的领悟,言语中透露出对功名的追求,这让贾宝玉觉得他已变成了自己所厌恶的“禄蠹”。贾宝玉的这种态度转变,说明在他心中,甄宝玉原本应是和自己一样厌恶仕途经济、追求自由纯真的人。而甄宝玉的改变,让贾宝玉看到了他性格中务实、妥协的一面。经历家族变故后,甄宝玉能够顺应现实,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与贾宝玉始终坚持自我、不愿随波逐流形成了鲜明对比。

甄家的下人们对甄宝玉的评价虽未在书中详细体现,但从甄宝玉对他们定下的规矩可以推测,下人们或许觉得他难以捉摸且脾气暴躁。他对“女儿”二字的过度尊崇,让下人们在言行上小心翼翼,生怕触怒他。这也反映出甄宝玉性格中敏感、偏执的一面,他将自己对女儿的尊崇观念强加给身边的人,不允许有丝毫的违背。

书中不同人物对甄宝玉的评价,展现了他性格的多面性。少年时的他叛逆、任性,经历变故后变得务实、妥协,同时还带有敏感、偏执的特点。这些性格特点的形成,既与他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也反映了《红楼梦》所描绘的那个封建社会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影响。

3.后世评点

后世红学专家和读者对甄宝玉的评价呈现出多元的态势,不同观点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这些差异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一部分红学专家认为甄宝玉是封建礼教的屈服者和践行者。他们指出,甄宝玉在经历家族抄家变故后,从一个厌恶仕途经济、尊崇女儿的少年,转变为积极追求功名、努力复兴家族的人,这是对封建礼教的妥协。在封建社会,科举入仕是家族兴盛的重要途径,甄宝玉选择走上这条道路,说明他最终还是接受了封建制度的价值观。这些专家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甄宝玉的转变是时代的必然结果,他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只能顺应现实。

然而,也有一些专家和读者对甄宝玉持理解和同情的态度。他们觉得甄宝玉的转变是生活所迫,是一种无奈之举。家族的兴衰让他深刻体会到世态炎凉和生活的艰辛,为了家族的未来和家人的生活,他不得不做出改变。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和无力,认为甄宝玉的选择是在困境中求生存的表现,值得被理解。

还有部分读者将甄宝玉与贾宝玉进行对比,认为甄宝玉缺乏贾宝玉的纯真和叛逆精神。贾宝玉始终坚持自己对自由和情感的追求,不愿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左右,而甄宝玉则在现实面前放弃了自己曾经的理想。这些读者更看重人物的精神品质和内心追求,认为甄宝玉的转变是一种精神上的堕落。

不同观点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评价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从社会历史角度出发的专家,更关注时代背景对人物的影响,强调个人在社会制度下的无奈选择;而注重人物精神世界的读者,则更看重人物的性格特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