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精彩小说网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 第92章 甄宝玉

第92章 甄宝玉

在《红楼梦》里,甄宝玉和贾宝玉外貌极为相似,宛如孪生兄弟。当甄家到贾府吊唁贾母时,众人见到甄宝玉,皆称“真真奇事!名字同了也罢,怎么相貌身材都是一样的”,贾政也觉得“相貌果与宝玉一样”,甄应嘉同样认为“两个人不但面貌相同,且举止一般,这更奇了”。

贾宝玉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甄宝玉亦是五官精致,皮肤白皙,眼神清澈灵动,身姿挺拔,举止优雅,尽显贵族公子的风采。贾宝玉见到甄宝玉时,也觉得“竟是旧相识一般,那甄宝玉也像那里见过的”。这种外貌上的高度相似,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为两人的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和宿命感,仿佛他们是彼此在不同世界的映照。

2.性情异同

在少年时期,甄宝玉和贾宝玉的性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对女儿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尊崇,认为女儿是极尊贵、极清净的存在。贾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甄宝玉也常对小厮们强调“女儿”二字的尊贵,要求他们说话前用清水香茶漱口,若失错便要行凿牙穿腮之事。他们都喜欢与姐妹们待在一起,享受女儿堆中的温柔与才情,厌恶那些世俗的功名利禄和仕途经济之道。

两人还都有着淘气顽皮的一面。贾宝玉不喜读四书五经,常常在园子里与姐妹们嬉戏玩闹,还会做出一些叛逆的举动,比如摔玉等;甄宝玉同样不爱读书,经常逃学,跑到外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对枯燥的学习生活充满抵触。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的性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贾宝玉始终保持着那份对世俗的叛逆和对自由的追求,他依然厌恶仕途经济,不愿走科举之路,一心沉浸在大观园的儿女情长之中。当薛宝钗等人劝他读书考取功名时,他会生气地将其视为“禄蠹”之言。

而甄宝玉在经历了家族的抄家变故后,性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开始意识到生活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逐渐摒弃了往日的淘气和叛逆,变得成熟稳重起来。他积极进取,努力料理家务,结交达官贵人,树立了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复兴家族的理想。在与贾宝玉见面时,甄宝玉谈起自己对世道人情的领悟,言语中透露出对功名的追求,这让贾宝玉觉得他已变成了自己所厌恶的“禄蠹”。})幻}想?3?姬?¤′ {D更3#£新¤]最-¨全′1

例如,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第115回“证同类宝玉失相知”里,甄宝玉前来贾府做客,贾宝玉本以为他还是那个与自己性情相近的知己,可见面后却发现甄宝玉已改头换面。甄宝玉说自己“家遭消索,数年来更比瓦砾犹贱。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些许”,这番话让贾宝玉大失所望。

甄宝玉和贾宝玉少年时性情相似,长大后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他们个人的经历和选择,也深刻地展现了《红楼梦》所描绘的那个封建社会的复杂和无奈。

3.结局差异

贾宝玉和甄宝玉结局截然不同,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不同的人生选择。

贾宝玉最终选择弃世出家。他生活在贾府这个表面繁华却内部腐朽的大家族中,虽享受着富贵荣华,但对封建礼教和世俗的功名利禄极为反感。他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成为他心灵上的重创,让他对尘世的情感感到绝望。在家族衰败后,他目睹了亲人离散、家破人亡的惨状,更加坚定了他逃离这个污浊世界的决心。他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只有出家才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和束缚,寻求内心的解脱。这种结局体现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

甄宝玉则走上了仕途经济之路。他经历了家族抄家的变故,从富贵公子沦为落魄之人,深刻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和生活的艰辛。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认识到,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才能重新恢复家族的荣耀,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他开始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结交达官贵人,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最终,他科举中举,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这种结局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在封建社会,家族的兴衰往往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贾宝玉虽然对封建制度不满,但他无法摆脱家族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最终只能选择逃避。而甄宝玉则选择了顺应社会的规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官场中立足,以求得家族的复兴。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即功名利禄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从人生选择的角度来看,贾宝玉和甄宝玉代表了两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