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为啥多选柏木做寿木,陈俊也曾向爷爷和外公请教过,两位老人也没有更多的回复。
还是后来陈俊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故事,说是北魏时因扩建菩提寺掘墓取砖,结果在墓中发掘了一个叫崔涵的活人。崔涵重见天日后,一直在洛阳闲荡。
某天,崔涵在奉洛里一家棺材店门前站住突然说了一句:“用柏木做棺材,别用桑木做里衬!”听到他这话的人就围着他问是什么原因。崔涵说:“冥界有规矩,死时被柏木棺材收殓,入幽冥后,可免服兵役。有一次,冥界征发鬼兵,一鬼说,我可是从柏木棺材里出来的,应免服兵役。但被负责征兵的幽冥官员拒绝,官员说:你的棺材外表虽是柏木的,但里衬却是桑木的。”听崔涵这么一说,一时间柏木价格飞涨。
时至今日,柏木家具都卖不出好价格,就是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是做寿材用的。
在古代,与棺材有关的故事很多,《夷坚志》就讲过一个棺材板成精的故事。
在颍昌,有个史家庄,离县城十多里,村庄到县城的路上总有怪事发生。村民李某去县城办事,喝得微醉,天黑才骑驴回家。走到途中听到有人在后面喊他的名字,并说:“我是你邻居周三郎,去城里办事扭伤了脚,你载我一程。”
李某知道这条路有鬼,不敢回答,也不敢拒绝,只是闷声往前走。后面的人发怒道:“为何这么无情?我一定要和你同乘。”话音刚落,已经骑上了驴背,坐在李某后面。李某起初有些慌张,定神后解下衣带向后一甩,把那人和自己系到一起。
快到家的时候,后面的人说:“停下,我要上厕所。”李某不回应,只是打着驴快跑。那人又说:“你回头看看我!”李某还是置之不理。到家后,那个人不再出声,下驴查看,原来是一块腐朽的棺材板。劈碎烧掉,那条路不再有鬼怪出现。
《三水小牍》也提起,咸通年间,邠州从事有个仆人叫李约,这个人走路很快,因此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传递书信。
丁亥年九月,他去京城送信回来,走到某处时已经二更,月挂林梢,周围很亮。他坐在路旁休息时来了一个老叟,步履蹒跚,须发苍苍。
老叟说:“我要去咸阳,年老力衰,你能背我一程吗?”李约生气地拒绝。老叟一再哀求,李约起了疑心,怀疑对方是鬼,于是背起老叟,把防身的短棒放在老叟臀部,反手握住两端,把他束在自己背上。走了一夜,鸡叫时来到城门前。老叟请求下来,李约说:“当时为什么让我背?现在为什么又要下来?”说着把短棒收紧。老叟忽然没了声音,后背一轻,一个东西掉到地上。
李约回头,老叟不见了,一块破棺材板躺在地上。他把棺材板扔到城墙下没有理会,后来也没发生什么祸事。
还有一个故事,情节也大致相似,夜行者遇到一个小男孩求背。路人不让他下来的时候,男孩儿咬伤了这个人的后脑勺。此人负痛到家,男童变成一块棺材板,上面还有一个钉子。不知道这些棺材板变成的妖怪为什么喜欢让人背。
与棺材相关的,还有“棺材子”,在灵异玄幻的小说或者影视剧的人们一定不陌生,因为“棺材子”是这类作品的一个常见因素!
所谓棺材子,顾名思义,是在棺材中诞生的婴孩儿,也就是“母亲”死后才完成分娩。对于这样的孩子,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要么将其描述成阴险、诡异、惊悚的形象,要么就将其描述成天选之子,大难不死必有洪福的样子。
据说在2010年,意大利的考古学家在当地一个叫伊莫拉的小镇,发现了一处始建于7/8世纪的古墓,当考古工作者打开这座尘封1300多年的古墓,让其重现天日的时候,里面的景象却让工作人员大吃一惊!
只见狭窄的棺木中,躺着一具白骨,而这具白骨的两腿之间,竟然有一些特别细小的骨头组织,经过清理发现,这些细小的骨头是一个婴儿的,而且整个骨架非常完整。
2007年,在印度发生了这样一起死后分娩婴儿存活的事件,虽然严格意义来讲,这并不是常规的“死后分娩”那样,由腹内产生的高压挤出婴孩儿的现象,但是它确确实实是母亲死后,生出来的婴儿。
印度一名女子,在即将生产的时候,发生了宫缩现象,在剧烈的疼痛袭来之时,这名女子实在无法忍受,选择用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痛苦。
民间传说中还有一个故事,写的很有意思,这里拿来用一下,并向作者致敬。
很早以前有一家的儿媳妇由于难产孩子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