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评价,李琪神色变得古怪起来。.l+a^n¨l_a?n-w-x¢..c~o?m¨
嗯……若看日后那位永乐皇帝的作为,太祖这“柱石”二字,倒也……没评错?
朱元璋此刻老怀大慰,满面春风。新生代子弟中,多数表现平平,唯独自家老四今日大放异彩,在满朝文武面前露了脸。
朱棣这惊艳一箭,激得三军将士热血沸腾,对大明未来更添信心。
第一梯队有徐达、李文忠、邓愈、冯胜等开国名将坐镇,尚可为国征战二三十年。
第二梯队亦有傅友德、沐英、何文辉、蓝玉、王弼等后起之秀,悉心栽培,假以时日必成栋梁。
至于第三梯队,也就朱棣、徐辉祖、冯诚、邓镇这几个小辈还算亮眼,其余勋贵子弟,大多泛泛。
亲儿子技压群雄,朱元璋乐得合不拢嘴。
“传旨!皇四子朱棣,校阅武比夺魁!赐金玉千两,麒麟服一袭!”
天子高兴,自有恩赏。这赏赐亦非全然私心,朱棣方才壮举,实乃振奋军心之楷模!此乃千金买马骨,激励三军效仿。
太祖正是要借机立起朱棣这面旗帜,激扬士气。
望着校场中央独领风骚的朱老四,李琪也不禁感慨:果然,有人生来就是天命所归!未来的永乐大帝,即便在洪武帝诸子中,亦是如此耀眼夺目!
秦王朱樉脸色阴沉,显然恼恨老四抢了风头。¨5\4?看!书? /已*发!布^最/新′章·节_晋王朱棡亦是面沉如水,对朱棣这般张扬显是颇为不喜。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几个年纪稍幼的,则振臂欢呼,为他们的四哥喝彩。
李琪下意识看向太子朱标。
这位气宇轩昂的储君,脸上非但不见丝毫愠怒,反而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欣慰。
啧!
史上第一完美太子,果然名不虚传!
李琪暗忖:朱标啊朱标,你若不曾英年早逝,大明江山又将走向何方?
念及此,李琪眼中精光一闪,目光灼灼地盯住了高台上的太子。
朱标似有所感,蓦然回首,正撞见李太师之子那两道异常炽热、甚至带着几分……难以言喻意味的目光。
嘶……这眼神……怎的让人脊背发凉?
文试开始。
李琪端正坐好,
一众勋贵子弟尽皆到齐。
徐达随即吩咐军士取来笔墨纸砚,分发给众人。
“尔等听真!”
“此番文试,考的是策论,考的是尔等胸中真才实学!”
“为将者,岂能只恃武勇,空有一身蛮力?此等匹夫,不配为将!”
“将领身系三军将士性命安危,古来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之事,比比皆是!尔等当引以为戒,绝不可视将士性命如儿戏。′z¨h′a~o-x^s·.?n\e/t`”
徐达这番话,字字发自肺腑。
他出身农家,自幼习武,练就一身好本领,后受汤和之邀投身义军,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
打仗,徐达从不畏惧。然而随着地位越高,他越觉肩上担子沉重。幸而他遇事善思,一有闲暇便手不释卷,研读兵书。
此刻,他正是抱着提携后辈之心,将肺腑之言倾囊相告,只盼这些勋贵子弟能早日醒悟,承继父兄衣钵。
“陛下御题已出!”
“来人,将题目呈上!”
徐达话音方落,一名内侍手捧题牌行至众人面前。
那牌上几个金漆大字赫然在目——“何以平北虏”!
李琪一见此题,嘴角不由得勾起一丝了然的笑意。
果然如此,这很符合那位陛下的脾性。
大明虽立,然强敌环伺。胡元朝廷虽遁,其势力盘踞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根基犹存。
卧榻之侧,强敌酣睡,圣上只怕夜不能寐,岂有不北伐之理?
更遑论那北元伪帝逃至上都,始终徘徊于大明北疆,更曾两度南侵图谋夺回大都(北京)。去年更迁都应昌府,距燕京不过两三日的快马路程。若稍有闪失,北疆危矣……
李琪正暗自思忖,冷不防脑门挨了一记。
“你这混账,笑得如此古怪作甚?”
“还不速速答题!”
徐达收回手,眼神古怪地瞪着李琪。这小子,越看越不对劲!
随即喝道:“来人,将老夫的座椅搬来!”
转眼间,徐达便大马金刀地坐在了李琪对面,两人大眼瞪小眼,颇有些较劲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