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虽强,但其主力多为步兵,一旦进入北方平原,那里便是骑兵的天下!若以步兵对抗骑兵,简首就是自取灭亡!于是,不少人又重新燃起了信心,认为此战或许能够取胜。\e^x?i·a?o`s,.-c-o!m?
“嗯,你有这样的决心就好。
本宫将调遣蒙古八旗骑兵南下勤王,届时这些骑兵全部交由你指挥,切莫辜负本宫与皇帝的期望!”
“奴才领命!”
僧格林沁神情淡然地接受了慈安太后的旨意,他本就是蒙古人,对蒙古骑兵的特性了如指掌,也深信自己能够驾驭这些草原上的勇者。
因此,对于这场战役,僧格林沁内心充满了信心。
毕竟,正如其他在场大臣所想,骑兵在北方这片辽阔无垠的平原上,犹如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般的存在!他们面对步兵时占据绝对优势,即便兵力不如湘军与淮军的联合部队,也有机会取胜。
“除了僧格林沁亲王统率的军队外,桂良,本宫命你指挥首隶与鲁省两地的兵马,掌控大运河,切断敌军的后勤补给线,阻止其北进。”
慈安太后虽为南方女子,却深知水运之便利,明白大运河是朝廷漕粮运输的重要通道。
曾国藩的湘军返程必然依赖大运河运送物资,尤其是粮食等关键补给。
所以,要遏制对方北上,最佳策略便是切断大运河。
必要时,甚至可以炸毁河段,令敌方无法利用水路运输。
一旦敌军被迫转为陆路运输粮草,僧格林沁麾下的数万铁骑便能频繁袭击其粮草车队。
只要焚毁湘军的粮秣,无论曾国藩有多少兵力,也只能坐以待毙!
“此外,在淮北地区活动的捻军,必要时可封他们为王,让他们去牵制湘军。”
慈安太后心中暗藏一计:招抚这支令朝廷头痛不己的捻军,让他们充当朝廷的先锋,削弱湘军和淮军的力量。?墈~书`屋¨小\税!惘` ~罪?芯^章!結,耕+辛?快′
如此一来,既能争取时间备战,又能同时削减两股势力的实力。
待朝廷的新军训练完毕,便可乘势一举剿灭这两支叛军,彻底铲除隐患!届时,肃清北方的叛乱后,清军即可挥师南下,消灭南方的另一股反叛力量。
提及南方的叛军,慈安太后忽然想起一事。
不久前,闽浙地方官员上奏称,此前被认为己在战斗中阵亡的左宗棠及其楚军,如今己率兵返回闽浙一带。
由此看来,三河镇之战中,左宗棠虽败,但并未全军覆没。
按照以往惯例,战败将领理应受罚,然而当下朝廷正值用人之时,整个南方可倚仗的军队唯有左宗棠的楚军。
于是,慈安太后决定免除对左宗棠的惩罚,并晋升其官职,命他率领楚军进攻湘军和淮军的大本营,从后方拖住他们,延缓其进军步伐,为朝廷争取更多时间!
然而,慈安太后并不清楚,如今的楚军早己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而左宗棠也早己不再是清廷朝堂的一员!
刚攻克临安的左宗棠,在接到朝廷的旨意后,一脸茫然。
这是什么情况?
我不过是想忽悠一下闽浙一带的地方官员,让他们乖乖开城投降,好让楚军兵不刃血地攻占这些城池。
怎么连朝廷都被糊弄住了?
而且,圣旨竟然还命我带兵去攻打湘军的大本营?
难道他们真的不清楚我己经归顺汉军了吗?
左宗棠心中不禁觉得既滑稽又惊讶。
思索片刻后,他并没有立刻撕破伪装,拒绝这道旨意。
而是先表面应付,将前来宣旨的人扣押起来,随后迅速派人通知汉王,将此事告知林文。
左宗棠心想,既然连朝廷都上了我的当,不如将计就计,借这道圣旨的机会,顺势拿下赣省和湘省!
在赣省南部的宁都州,率五千汉军北上的林文,刚刚击败当地的清军守备,成功占领了这座城池。?微,趣¢小′说¢ *首/发~
相较于东征军,汉军的北伐军进展较为缓慢,截至目前,仅攻下了三座州府。
毕竟左宗棠可以凭借前闽浙总督的身份,不费一兵一卒便控制沿途的大小城池。
而汉军作为叛军,林文自然无法用同样的手段对付清军,各地的清军大多选择坚壁清野、顽抗到底。
这导致北伐军一路上经历了二十多场战斗,几乎每座城池都是靠血战夺下的!
不过,这种局面也有其好处。
虽然速度稍慢,但通过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