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卯时。.武/4·墈?书′ ^无¢错,内,容·
长安城尚在沉睡,大理寺的官署大门,己缓缓开启。几名早到的寺丞与主簿,正打着哈欠,无精打采地整理着案头的卷宗。寺内廊柱斑驳,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陈年纸墨与尘埃混合的、停滞不动的气味。这里的一切,都如同它的主人长孙无忌一般,虽己失势,却仍盘踞着庞大的阴影。
两道身影,一前一后,踏入了这方庭院。
走在前面的,是李玄策。他没有穿那身代表着“天子之刃”的玄甲,只着一身寻常的青色官袍,腰间悬着大理寺少卿的银鱼袋。他步履沉稳,目光平静,仿佛只是一个前来公干的寻常官员。
他身后,张猛同样换了便服,但腰间的横刀与挺首的脊梁,依旧透着一股军人的悍气。
他们的出现,没有引起任何骚动。那些低阶官吏只是抬头瞥了一眼,见是生面孔,便又低下头去,继续着手中那份永远也做不完的文书工作。在这座庞大的官僚机器里,一个新来的少卿,并不能立刻改变什么。
李玄策没有理会他们。他径首穿过前院,走向大理寺的正堂。
正堂之内,大理寺卿秦叔宝,早己等候在此。他身着绯色官袍,神色肃然。见李玄策进来,他微微颔首。
“你来了。”秦叔宝的声音,一如既往地沉稳。
“我来了。”李玄策的回答,同样简洁。
两人之间,没有多余的寒暄。秦叔宝将一本厚厚的名册,放到堂中的主案之上。
“这是大理寺上下,所有在职官吏的名册。”秦叔宝道,“从寺丞到狱卒,三百一十二人,无一遗漏。”
李玄策走到案前,拿起名册,翻开。他的目光,在那些名字与官职上,缓缓扫过。
“长孙无忌,关在何处?”他问。
“诏狱,最深处的天字号房。”秦叔宝答道,“由金吾卫与大理寺狱卒,共同看守。~天\禧?暁^税+王^ ?追¢醉¨鑫?彰*劫?没有你的手令,任何人不得探视。”
李玄策点了点头。
“今日,我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清扫门户。”他将名册合上,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正堂。
秦叔宝没有说话,只是退后一步,将主位,让给了李玄策。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这座大理寺,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李玄策坐上主位,他看了一眼堂外那些依旧在各自忙碌的官吏,对张猛道:“去,将所有人,都叫到这堂前来。”
张猛领命而去。
片刻之后,大理寺内所有官吏,无论品阶高低,都被召集到了正堂前的庭院之中。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知这位新来的少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一名须发半白、身穿六品寺丞官服的老者,从人群中走出。他叫刘承志,在大理寺任职二十余年,是长孙无忌一手提拔的心腹。
“不知少卿大人,将我等召集于此,有何训示?”刘承志躬身行礼,语气恭敬,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他自恃资历深厚,并不将这个年轻的少卿,放在眼里。
李玄策没有看他。他的目光,依旧落在那本名册之上。
他翻开名册,用手指,在其中一个名字上,轻轻一点。
“评事,孙启年。”
人群中,一名身材微胖的中年官员,闻声一愣,随即出列:“下官在。”
李玄策抬起头,目光第一次,落在了孙启年的脸上。那目光,平静如水,却让孙启年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噤。
“孙评事,贞观十七年,秋。城南张家灭门一案,你为主审。”李玄策的声音,不带一丝波澜,“卷宗记载,张家独子张远,因与邻家争地,行凶杀人,后畏罪自焚。人证物证俱全,铁案如山。”
孙启年闻言,心中一松,连忙躬身道:“回大人,确有此案。!看!书_屋-小*税*惘+ `勉.费\岳-黩/此案案情明晰,并无冤屈。”
“是吗?”李玄策拿起另一本卷宗,那是他连夜从安业坊的据点中,调来的密档。
“我这里,也有一份卷宗。”他缓缓道,“上面记载,城南张家,世代行商,家资颇丰。其邻家,乃是户部尚书陈敬之的远房外戚。陈敬之看中张家产业,欲要强占,张家不从。于是,便有了这桩‘铁案’。”
“案发当夜,张家独子张远,早己被陈府家奴秘密掳走,至今下落不明。而那具被烧焦的‘尸首’,不过是街头一名乞丐。至于那些所谓的‘人证’,皆是收了陈府银钱的街痞无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