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骨:共发现3个个体(主要有头骨、肢骨、下颌骨,还有肋骨等残块),其中2个女性头骨位于后室,男性头骨位于前室门道处。.2!芭!看.书¢王* ?勉?废′岳?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人骨鉴定专家王明辉博士进行性别和年龄鉴定,确定其为男性1具,约60岁;女性2具,年龄约50岁和20岁。
据笔者了解,虽然出土了这么多东西,且在2009年3月就发现了被盗出的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碑,但到新闻发布会召开前一个月,墓内仍没有出土一件可以直接证明墓主是曹操的文物。
2009年11月8日,“曹操”终于现身,发掘出了“魏武王常所用虎大戟”石牌。石牌裂成了两块,一块上有个残破的“魏”字,另一块是在两天后才找到的,这块日后被用来证明墓主身份的关键物件出土了。
“魏武王常所用虎大戟”石牌并不是从盗墓贼手中追缴回来的“二手货”。考古队员尚金山后来向媒体证实:“那一天下午5点多,都快下班了,石牌是我亲眼看到从土里挖出来的。,比¨奇,中`闻-枉? !毋?错?内+容`”旁边可能就是那个兵器大戟,已经锈得不成样子了。
尚的考古日记上记录:“2009年11月8日,扰土里发现残缺石牌,残长9.5/8.3厘米,宽3厘米,厚0.6厘米,上面有一圆孔,上有洞环链,正面刻有‘魏武王常所用’字样,发现地点距前室西壁3.75米,距南壁1.4米。”
12月22日,考古队又意外地挖到墓主“遣册”,多达59枚小石牌。潘伟斌认为,“遣册”实际上是陪葬品的清单。
第10节:◇ “九大理由”+“四次论证”敲定“曹操墓”(1)
◇ “九大理由”+“四次论证”敲定“曹操墓”
西高穴墓葬规模确实不小,但怎么就能肯定墓主就是三国大名人曹操先生?这个问题是许多人最想问的,最关心的,也是此次曹操墓发现中最有争议的地方。¢w′o,d!e*s¨h^u-c′h¢e.n`g?._c?o?m′
认定西高穴墓葬就是曹操墓的具体理由有六条,即所谓“六大证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等,先后在不同的场合表达类似的看法,并认为这是铁证。
在2010年1月14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的“公共考古论坛”上,主持发掘的潘伟斌先生将“六大证据”拓展为“九大理由”,并作了具体解释,向媒体作了说明: 第一,墓葬的年代。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其墓砖为特制的大型墓砖,和洛阳邙山上发掘的东汉大墓墓砖相同,甚至比它更大,结合出土陶器、东汉五铢钱、画像石内容等多方面证据,专家们一致认定其为东汉晚期大墓。
第二,墓葬规模与其身份相符。此墓葬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结构复杂,埋葬较深。其墓道长近40米,上口宽近10米,最深处达15米,宽度是已被认定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湾漳大墓的两倍还多;长度也多出10米,为王侯级别的,与其身份相符,整个墓室深达15米,符合曹植《武帝诔》中的描写。
第三,墓葬地面情况符合曹操《终令》的要求。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曹操作《终令》:“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此墓葬所处位置海拔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高出整整10米,符合“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更没有找到其立碑迹象,全符合“不封不树”的要求。
第四,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三年(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