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唐朝那些年,以命写史的史官差不多绝种了,但他们毕竟是受过儒家文化教育的,他们的祖师爷孔子就是一位史学家,还专门写过一本《春秋》的史书,在这本书里,孔子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写史的笔法,这个笔法的特点是,看着没骂谁,其实连人家祖宗八代都骂了,看着没写什么,其实对方坑蒙拐骗的事情一件不落。~天\禧?暁^税+王^ ?追¢醉¨鑫?彰*劫?这种藏着说,拐着弯说的笔法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史官们继承并发扬了这种笔法,在写史的过程中,常常在史书的角落里,留下蛛丝马迹,然后等待着后人去发现,从而最终找到事实的真相。
而我们每一个翻阅史书的人都应该怀着一颗福尔摩斯的心,把翻阅史书当成跟前代史官们的一场智力游戏。当认真去体会,仔细去揣摩时,那些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暗语便会一一浮现,告诉你那些尘封往事的真相。
真相只有一个。
杨文干事件同样如此。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也就是在史书中找到史官记录的破绽。·E¨Z\小!税?王! _哽/歆_罪?筷/
破绽在事件的处理上。
平定杨文干后,李世民兴冲冲地返回长安,准备找父亲李渊兑现支票,却发现一个让他郁闷的事情,原本说好要去蜀地过下半生的李建成又大摇大摆地回到了东宫,而原本应该进东宫的他没得到任何嘉奖,不但没得到嘉奖,还被李渊叫去,进行了批评,要他们兄弟之间注意团结。
然后,李渊下发了处罚通知书。
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以及天策府曹参军杜淹流放。
王珪、韦挺这两人倒不冤,身为东宫的人,竟然没给太子李建成起模范表率作用,活该流放。冤的是杜淹。
杜淹,长安人,官宦之后,时任天策府曹参军,文学馆学士。所谓天策府,是天策上将的府邸,而天策上将正是李世民,换句话说,杜淹是李世民的人。
这就奇怪了,板子怎么打到李世民部下的身上去了?据史书记载,在李建成被关在仁智宫帐篷里时,这位杜淹落井下石,请求趁机办了李建成。`晓/说^C′M\S· +唔*错~内.容`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也就提点可行性建议,不采纳就是了,也不至于流放。
更奇怪的是,李世民对这个处罚竟然没有半点抗诉的意思,反而默默接受了这个处理结果。
李世民不是这么好说话的人,他如此沉默只能说明一点:底气不足。而底气不足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杨文干造反并不像史书记录的那样是李建成指使。
所有的案件,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是动机、方式以及案件的影响。
我们将在这些因素中一一推敲,直到发现最终的答案,首先我们要观察的是此案的影响。
在历史事件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察点就是看谁是事件的真正受益者,谁是受害者,关于此案,毫无疑问倒霉的是李建成,这位太子爷先是差点以死明志,后又险被送到蜀地养老,而受益者本来是李世民,要不是李渊最后赖账,李世民就搬到东宫住了。
下面是作案方式,纵观杨文干事件,似乎有头有尾,上下合理,但仔细一看,所谓杨文干造反并没有实证,没有李建成约定造反的信件,只有一副铠甲以及李建成两个部下的证词。
经验告诉我们,证词是靠不住的,这两位部下完全有可能是受人指使,诬告李建成。
唐朝人刘餗在他的小说里写到杨文干事件时用了五个字形容:人妄告东宫。
这里要说明一下,这里的小说不是今天后宫在吃醋,主角很虐心之类纯属虚构请匆对号入座的历史小说,而是世人对当时传闻以及亲历事件的私人记录。这种东西归类于野史。野史也是史。
这说明,唐朝人都知道,杨文干事件是有人要妄告东宫。
这个人是谁,大家都懂的。但具体操作的人是谁呢?在史书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身影。
这个人便是躺着中枪的杜淹,翻看史书,看似无意的交代中记录了这样一句:
初,洛阳既平,杜淹久不得调,欲求事建成。房玄龄以淹多狡数,恐其教导建成,益为世民不利,乃言于世民,引入天策府。
翻译成白话就是,洛阳平定后,杜淹一直得不到任用,于是,杜淹决定投靠李建成,而房玄龄了解杜淹此人狡猾,怕教导李建成做出对李世民不利的事情,于是,找到李世民说情,将其介绍到天策府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