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胡宗南关系更为密切的另一位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人是胡公冕。?y.k*r_s?o~f-t¢..c~o!m+此人是浙江永嘉人,1887年生,比胡宗南年长9岁,清末在孝丰当过哨官,早年曾参加过辛亥革命,思想激进,在1921年10月就参加了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不久奉派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回国后正逢国共合作,被派去参加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黄埔军校建立后,他担任军校的卫兵司令,同时他又以跨党分子身份活跃于军校的各项工作中。东征中,他先后担任东征军的营、团党代表与团长等职。胡宗南与他既是浙江同乡,又是胡姓本家,在军校自是一见如故,建立了很好的私交,“传说他们是结拜兄弟,胡宗南叫他大哥。……他们关系特殊,彼此往来十分频繁。”张朋园、林泉、张俊宏访问,张俊宏记录,郭廷以、张朋园校阅:《王微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6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版,第144页。胡公冕对胡宗南在军队中的升迁出了很大的力。·艘¢嗖.暁!税_旺+ /嶵/鑫¨章`結\庚+辛\快,
在左右派的斗争中向右转(4)
但总的说来,除了周恩来、胡公冕等少数人,胡宗南与共产党人及左派人士的接触是比较少的,受他们的影响则更是微弱,根本不能与前述一些国民党要人对胡宗南的影响相比。
胡宗南的孝丰同乡与孝丰小学同事、后来一生成为胡的部属的王微在1967年接受台湾学者访谈时,评价了胡宗南一生的思想变化及其缺陷,说:“胡先生在中学时期还不可能吸收到革命思想,他的革命思想可能要到进黄埔以后才形成。尤其此后他颇能牢记并且恪遵三民主义及领袖训词,主义及领袖支配了他此后一生的思想。他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缺点,是连年军旅的生活使他不仅读书少而朋友少,思想和见识没有得到更多的增益。”张朋园、林泉、张俊宏访问,张俊宏记录,郭廷以、张朋园校阅:《王微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6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版,第143页。
胡宗南的思想始终停留在黄埔军校时期接受与形成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停留在蒋介石的“领袖训词”上,对时代的迅速前进,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到来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重大原则问题,几乎毫无认识,甚至还有抵触与抗拒。/微·趣^暁\说.王. .勉\费~悦~黩.这就决定了胡宗南在这时期的政治倾向日益右转。在1924年底到1925年,黄埔军人中先后成立了左倾的“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右倾的“孙文主义学会”,斗争越来越激烈。胡宗南最终选择了右派,在1925年12月底第二次东征胜利后,他在驻军潮、梅时,正式加入了孙文主义学会。
胡宗南从这时开始,将他一生的命运捆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集团身上。
北伐军中的上校团长(1)
北伐军中的上校团长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下令,国民革命军正式从广东出师北伐。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走向了高潮。北伐军总司令由蒋介石担任。
孙传芳当时,全国的政治形势十分复杂。奉系张作霖控制了北京中央政府与东北与华北广大地区;直系吴佩孚盘踞在湖北、湖南与河南地区;另一个直系军阀孙传芳则控制着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东南五省,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除这三个实力最强的军阀集团外,还有一些小军阀盘踞各地,割据称王。
北伐军最初的战略是对北方各军阀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首先集中力量打击两湖的吴佩孚,而对孙传芳采守势。故当时北伐军中有“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口号。因此,北伐开始后,先行派出第四军(由副军长陈可钰等指挥)与第七军(由军长李宗仁指挥),在1926年5、6月间进入湖南,协助第八军唐生智部,打败了依附吴佩孚的叶开鑫,于7月中旬占领长沙、与宁乡、湘阴、益阳、常德、浏阳等地,直逼湖北;与此同时,以第二军、第三军监视江西的孙传芳部;以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率该军第三师、第十四师等驻防潮、梅地区,监视福建的孙传芳部周荫人军。以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