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57-----------------------
② 本大法,专门设立管理水、火、木、金、土等五个部门的 “职官五正”。*s¨i¨l/u?x_s?w·./c?o\m~西 ③ 周末年,史伯提出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把这五种 物质视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以说明物质世界的起源及多样性的统一,探 求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春秋时产生五行相胜的思想,晋史墨以 “水胜火”预 断战争的胜负, 《孙子·虚实》篇云:“五行无常胜”,认为五行之间是相 克的。战国时“五行说”颇为流行,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和 “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的观点,说明五 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其合理因素对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的发展有一定积极 作用,但也常被一些思想家,及迷信活动神秘化。阴阳五行家被视为“六家” 或 “九流”之一。其中有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来解释季节变化和农作物 生长的规律,以春夏秋冬四时配东西南北四方,认为四季的变化由五行的盛 衰决定,其代表文献有 《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秒/蟑^踕/暁¨税?枉_ .追?醉~薪¢漳/截\邹衍是把 阴阳五行说进一步系统化的思想家,但他把此说推广到政治上,提出 “五德 终始”的思想,把朝代更替视为五行相胜的结果。阴阳家把自然、天象与社 会、人事牵强附会在一起,谈论吉凶祸福,是错误的。 阴阳也是很早出现的一对重要范畴,其最初的意义是日光的向背。古代 人通过仰观俯察,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看到了客观世界广泛存在的两 种互相消长的势力 (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水火、男女、兴衰、治乱、 胜负、尊卑)并用阴阳表示之。在 《易经》中“——”和“--” (九六,后 称奇偶、阴阳)是八卦的基础。乾坤、泰否、损益等范畴为阴阳范畴的提出 提供了重要的先行资料。西周末年,人们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 动变化,周宣王卿士虢文公认为,土地解冻是由于阴气上升,春雷震动是由 于阴阳二气处于 “分布”状态。伯阳父以阴阳说来解释地震:“阳伏而不能 ① 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_k!a!n`s,h_u+a?p.p?.¨n`e?t?” 越国大夫范蠡认为:“阳至而阴,阴至 而阳。”老子在其宇宙发生说中提出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 想。《易传》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著名命题, 把阴阳放在了很高的地位。 《易传》指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事物内部两种相 反的势力 “相推”、“相摩”的结果。所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天地 ① ,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 《周易》以阳爻(——)和阴爻(--)组合成八卦: ② 其中“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艮为山,离为火,坎为水,兑为泽”。 ② 《左传·定公四年》。 ③ 《国语·郑语》。 ① 《国语·周语》。 ① 《易·系辞传》。 ② 《易·说卦传》。
----------------------- Page 58-----------------------
由八卦两两组合又演为64卦。八卦的形成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事物长期观察和 把握的基础上。古人用来占箍吉凶,本是宗教迷信,但它象征八种自然现象, 又组成四对矛盾 (天地、水火、山泽、雷风),以天地为父母,其余为“六 子”说明世界的生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