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铃响规定,守则还写着:“信鸽每日喂食三钱小米,饮水需过滤;远镜每次使用后需用软布擦拭;骨笛需每月用香油浸一次。”
预警信息的传递全靠接力信鸽。从这座岛屿到泉州港,沿途共设八处信鸽站,每站建在高处,屋顶铺着醒目的红瓦,方便信鸽识别。每站养着十只健壮的鸽子,由两名饲养员照料,站内备着鸽子爱吃的芝麻和绿豆,还有治疗鸽病的草药。最快的一次,风暴预警从哨塔发出,信鸽展翅飞向第一站,饲养员接过信筒立刻换上新鸽,如此接力,经七次传递,三日便抵达泉州。当时港内正有二十艘商船准备启航,接到预警后迅速收帆避港,次日风暴过境,巨浪拍打着防波堤,船坞里的船只却安然无恙,船主们纷纷感叹:“这预警哨真是救了命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日午后,海雾突然散去,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礁石上的水珠折射出七彩光芒。鸽舍里的鸽子却反常地躁动起来,“扑棱棱” 撞开活门,带着麻线飞向天空,翅膀扇动的声音密集如雨点。竹筒上的铜铃 “叮叮当当” 响个不停,三短一长的节奏在海面上传得很远,惊起礁石上栖息的海鸟,黑压压一片飞上天。观察员老李举起远镜,望见西北方的乌云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涌来,云边泛着诡异的紫色,忙在记录册上写下:“未时三刻,三铃,云如墨,海鸟低翔,远镜可见浪头渐高。” 他的字迹被海风刮得有些歪斜,却依旧清晰。
信鸽带着消息飞向第一座接力站时,哨塔下的海浪已开始翻涌,原本平静的海面起了褶皱,浪头拍打着礁石,溅起的水花能高过哨塔底层的窗户。宝儿站在礁石上,望着远去的鸽影,它们在乌云与阳光的交界处盘旋片刻,便坚定地朝着泉州方向飞去。指尖划过粗糙的礁石,带着海蚀的凉意,她忽然明白:人或许测不准天时,但总能找到与天地对话的方式。这些铜铃的声响,这些振翅的信鸽,终将成为航海者耳边最可靠的提醒,在变幻莫测的季风中,为他们指引一条安全的航道。
哨塔的铜铃还在响着,与海浪声、风声交织在一起,在这座孤岛上空回荡,仿佛在向过往的船只宣告:从此,这片海域有了警惕的眼睛,有了提前报信的信使,那些因季风而迷失的航船,终将少了许多。
喜欢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