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春来,盐引风波在江屿雷厉风行的“疏导、整顿、重建”三策下,如同汹涌的潮水被坚固的堤坝驯服。.t?a-k/a`n*s*h?u~.?c′o.m′挤兑的恐慌渐渐平息,西北边军粮道恢复畅通,旧引的“折色”方案在争议中艰难推行,却也最大程度安抚了人心,避免了更大的动荡。
而由江屿亲自主持的“盐引大比”,如同一柄精准的手术刀,在无数陈年积弊的脓疮上狠狠剜下,揪出了一批贪墨渎职、滥发盐引的蠹虫,上至州府要员,下至盐课小吏,皆被革职查办、流放充军,朝野震动。
三司新设的“盐引清吏司”开始运转,统一的盐引格式、严格的发行流程、以及那象征信用基石的“担保金库”雏形初现,尽管前路漫漫,但大宋盐政,终于有了一丝拨云见日、重焕生机的迹象。
庆历五年的初春,汴京的天空格外高远澄澈。紫宸殿内,气氛庄严肃穆,又隐隐流动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大朝会,百官肃立。
仁宗皇帝赵祯端坐御座,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定格在立于前列、身姿挺拔的江屿身上。皇帝严肃的面容上难得地露出由衷的笑意,声音也比往日洪亮了几分:
“盐引之弊,积重难返,几倾国本。¨狐/恋!蚊¢穴¨ ·耕_歆`最~哙~幸赖天佑大宋,有忠臣良弼,挽狂澜于既倒!”仁宗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盐引钩考使江屿,临危受命,总揽全局,明察秋毫,肃清积弊,更立新规,重建信用,功在社稷!”
赵祯顿了顿,目光炯炯地看着江屿:“江卿才智卓绝,忠勤体国,实乃朕之股肱,朝廷柱石!今盐引事毕,功勋卓著,当予重赏,以彰其功,以励群臣!”
殿内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江屿身上。羡慕、嫉妒、钦佩、警惕……各种情绪交织。韩琦神色复杂,既有对江屿能力的认可,也有一丝作为枢相,在财计大事上被比下去的微妙不甘。
范仲淹则面露欣慰,捻须颔首。而那些在“大比”中被触动利益或丢了面子的官员,则眼神闪烁,低头掩饰着不满。
内侍总管展开早己备好的圣旨,尖细而清晰的声音响彻大殿:“门下:盐引钩考使、知制诰、知谏院、尚书礼部员外郎江屿,器识宏远,才堪经济。′k!a-n!s`h′u^c_h¢i,./c+o\m¢受命于危难之际,钩考盐引,厘清积弊,智虑深沉,举措得宜,安边饷而靖商民;革故鼎新,立规制而固国本。
勋劳懋著,厥功至伟。特晋江屿为权判三司使事,加龙图阁首学士,赐紫金鱼袋,食实封三百户!望卿克绍前劳,益展嘉猷,佐朕治平,共臻郅隆。钦此!”
权判三司使事其实就是三司的最高长官,只不过还是从代理开始,想必是官家和大臣们讨价还价的结果,要不然以江屿22岁的年纪就正式成为北宋的中枢决策的核心,实在太过骇人,三司使可是有“计相”之称。
龙图阁首学士是高级贴职,提升文资地位和待遇,更是一种荣誉,包拯就是龙图阁首学士,虽然包拯的正式职务是开封府尹,但别人一般称呼包拯为包龙图。
赐紫金鱼袋是为了弥补江屿没有正式担任三司使的职位,三司使正式的品级是正三品,而江屿这个代理显然是达不到正三品,而金鱼袋则是标榜着正三品的地位,所以官场上弯弯绕绕实在是太多了。
食实封三百户,增加实际封户,大幅提高俸禄
圣旨宣毕,大殿内一片寂静,旋即响起压抑的吸气声。
“权判三司使事!”殿内群臣心中惊道,虽然加了“权”字,但谁都知道,以江屿此次解决盐引危机的雷霆手段和展现出的理财能力,只要不出大错,去掉这个“权”字只是时间问题。
这意味着,大宋的财政命脉——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尽数落入江屿掌中!其权势之煊赫,一时无两!
再加上龙图阁首学士的崇高贴职,紫金鱼袋的殊荣,以及实封三百户的真金白银……这份封赏之厚重,晋升之迅速,在仁宗朝实属罕见。
这不仅是酬功,更是皇帝对江屿未来期许的明确信号,江屿将是未来朝廷财政乃至整个朝局不可或缺的栋梁!
“臣,江屿,叩谢天恩!陛下隆恩,臣万死难报!唯鞠躬尽瘁,竭忠尽智,以报陛下知遇之恩!”江屿撩袍跪地,声音沉稳而有力,叩首谢恩。
江屿的脸上并无狂喜,只有深深的凝重与责任。作为穿越者来说,江屿对这些荣誉的阈值己经很高了,更多的是让自己在相应的位置上,不辜负期望,做到问心无愧,不留遗憾!
赵祯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