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一刻,郑锦小心翼翼的起身,唯恐惊醒睡在一旁的唐瑜。+天.禧·小+说¢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_
今天月色极好,明亮的月光透过窗纱照进书房,亮堂堂的,不至于让郑锦像初来那样摸黑看不清。
郑锦穿戴好后,开始了一天的锻炼。这个习惯应该是郑锦从小养成的,郑锦不打算放弃,而是咬牙坚持下去。
乱世之中,有一副好体魄真的比什么都重要。至少沙场之上,活命的机率都大了很多。
更出乎郑锦意料之外的是,原身竟有一副好武艺和好箭法,虽然说不上百发百中的神射手,但也是百步外是十中八九。
战阵之上,一手好箭法,无论是陆战还是水战,都能够大大提高存活率啊。
一个时辰的锻炼很快就结束了。
大汗淋漓的郑锦沐浴更衣之后,听到唐瑜还没有睡醒,笑笑之后,就随便吃点早餐,就在亲卫队的簇拥下赶到了厦门城北的,被郑锦命名为东溪的炼铁基地之中。
东溪工地
这个是几日之前还是一片荒地,因土质沙化,无人耕种,毫无人烟的寂静之地,被一群人打破了昔日的安静。_k?a.n?s_h`u,p¨u\.*c~o·m¨
大量的砖块、煤炭、铁矿石、木材等生产生活资料被肆意堆积在空地上,十几栋简易的木屋已经拔地而起,更多的木屋还在兴建之中。
密密麻麻的人群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还有不少人在一些工匠的带领下在挖窑,准备按照世子郑锦的要求进行烧制陶器,虽然对于世子这个命令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毫无反抗意识的工匠们老老实实按照世子的要求进行着他们觉得看似无用之工。
东溪工业的核心之地,就是一座座小高炉了,当然现在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地基而已,小高炉的建立也没有那么迅速。
对于炼铁,郑锦不敢说近代的小高炉炼铁冶炼出来的钢铁的质量能够比的上现在的炼铁的技术,毕竟小高炉炼铁的技术还是不太成熟,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困难。
尤其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闽铁的大名传遍中华大地,闽铁的质量和产量都是非常高的,根据史料记载,崇祯年间,北方的红夷大炮、大将军炮等火器大多用闽铁铸造。
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记载:“南方以闽铁为上,广铁次之,楚铁止可作鉏。”
茅元仪的《武备志》和赵士帧的《神器谱》都有讲到:“制威远炮用闽铁,晋铁次之。~看¨书?屋+ .追!最?新?章~节`”
《神器谱》中尤其说明:“制铳须用福建铁,他铁性燥不可用。”
这都说明了闽铁的质量的优良,冶炼的技术比较先进,而且产量也非常可观。不然也不能供应北方大量的铸炮和制铳。
在历史的迷雾中,太多的技术被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别的不说,仅仅钢铁的产量而言,在明末福建一省一年的产量就高达三百万斤,这在17世纪而言,要比欧洲几个强国的产量相差无几了。
明代的冶炼也是通过高炉进行的,已经有较大的产能。
明代的高炉一般用盐和泥砌成的,这种泥可不是普通的泥,而是经过长时间的锤炼的方可使用。
其高炉一般深达一丈二尺,合今3.8米。广前二尺五寸,后二尺七寸,意思是前方出铁口的内径2尺5寸,后面的出渣口内径2尺7寸。这种高炉的高度比起近代的小高炉已经差不多了,每炉一次可装入矿砂2000斤,一个时辰可以炼出一炉铁,按照每矿砂十斤可以煎生铁三斤来计算,一炉一个时辰可以练出600斤生铁,这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了。
广州的冶铁技术更为发达,根据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东冶铁炉的情况:“炉之状如瓶,其口上出,口广丈许,底厚三丈五尺,身厚二尺有余。······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一个炼铁炉场有工人三百户,七百余工人,这些工人应该算是最早的钢铁工人了吧。且这一个炼铁炉产量不小,每炉每个时辰可出铁300斤,可以日产铁3600斤,每年开炉6个月计算,每炉的年产量约324吨。
在这些数据面前,郑锦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和马虎。小高炉炼铁也不是万能的啊,受限于现在的材料和技术,一炉能够出1000斤生铁都已经是当代顶尖的产量了。
郑锦对小高炉炼铁的技术并不是很懂,对于吹嘘的神乎其神的小高炉炼铁能够吊打17世纪的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