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丑态百出。“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诗人指出,喝醉后能及时离开宴席,还能避免更大的过错,双方都能免受其害;但如果醉酒后仍不离去,继续失态,那就是损害自己的品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最后强调饮酒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前提是要保持良好的礼仪,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五)第五章:劝诫节制,勿失礼仪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最后一章以劝诫作结,指出人们饮酒时,有的人喝醉,有的人则保持清醒,为了防止醉酒失态,应该设立酒监和酒史来监督。“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批评那些醉酒后行为不端的人,同时也认为以不醉酒为耻的观念是错误的,不要去附和醉汉的胡言乱语,以免使他们更加懈怠放纵。“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告诫人们不要说不该说的话,不要讲不合情理的话,因为醉汉的话往往荒诞不经,就像说能生出没角的公羊一样离谱。“三爵不识,矧敢多又”,最后强调饮酒要有节制,连三杯酒下肚后就神志不清,又怎么敢多饮呢,进一步强化了反对滥饮的主张。
二、艺术特色
(一)章法严谨
全诗五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宛如精心构建的大厦。前两章浓墨重彩地描绘合乎礼制的酒宴,从宴会的布置、饮食、乐舞到祭祀、射礼,全方位展现宴会的庄重与和谐;第三、四章则笔锋一转,聚焦于违背礼制的酒宴,通过对宾客醉酒前后的鲜明对比,生动地刻画醉酒后的失态;第五章水到渠成,总结劝诫,提出饮酒应节制、应受监督的观点,使整首诗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二)对比鲜明
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宾客未醉时的温文尔雅与醉酒后的失态进行强烈对比。“威仪反反”与“威仪幡幡”“威仪抑抑”与“威仪怭怭”,这些对比鲜明的词汇,生动地揭示了酒后失仪的危害,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礼仪的重要性,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讽刺效果。
(三)修辞丰富
诗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屡舞僊僊”“屡舞僛僛”“屡舞傞傞”等,运用叠词细腻地描绘出醉酒后的各种舞蹈姿态,仿佛将醉酒者的丑态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由醉之言,俾出童羖”则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醉汉言语的荒诞不经,使诗歌的讽刺意味更加浓厚,也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三、主题与思想内涵
(一)讽刺酒后失仪
通过对宾客醉酒后种种失态行为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如喧哗、乱舞、打翻器具等,诗人毫不留情地讽刺了酒后失仪、失言、失德的行为,深刻揭示了滥饮带来的危害,对当时社会上的不良饮酒风气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也为后世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要警惕酒精对行为和品德的侵蚀。
(二)倡导礼仪规范
在整首诗中,诗人始终强调礼仪的重要性。从宴会开始时的秩序井然,到射礼、祭祀等环节的礼仪完备,再到对醉酒后失仪行为的批判,都体现出诗人对礼仪规范的坚守和倡导。诗人认为,饮酒本是一种社交活动,应该在礼仪的框架内进行,保持节制和优雅,这样才能使宴会成为增进情谊、传承文化的场合,而非放纵失态的闹剧。
四、创作背景
关于《宾之初筵》的创作背景,《毛诗序》认为是卫武公讽刺周幽王荒废酒礼而作,在周幽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社会风气奢靡,酒礼被严重破坏,卫武公可能借此诗表达对周幽王的不满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而朱熹则认为这可能是卫武公的自悔之作,或许卫武公曾经历过醉酒失态的尴尬,从而深刻反思,以诗为鉴,告诫自己和他人要引以为戒。无论是讽刺他人还是自我反省,这首诗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成为了《诗经》中的经典之作,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宴饮文化和礼仪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