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你应该学了不少诗词了,和先秦时期的楚辞,诗经比起来,对诗词有怎么样的感觉。-完/本¨神+站_ ?无*错~内-容¢”李源硕问道。
“和诗经楚辞比起来确实有很大的不同,诗经有中和之美,楚辞则瑰丽奇崛;而唐宋诗词则更注重个人表达,风格各异。”
“不过为什么课本上大多都是唐朝诗,接着就是宋朝的词,像汉朝,明朝,清朝就很少,几乎只有一两个。”
“因为唐宋是华夏诗歌的黄金时代,汉明清虽有好诗词,但整体影响力不及唐宋。”素素说道。
“原来如此。”
“扶苏,你在这里面喜欢谁的诗词?”素素好奇道。
“辛弃疾,苏轼,还有杜甫。”扶苏平时在上完课后,也会在其他时间看看诗人的其他作品,其中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三人。
“居然没有李白,还真是让人意外。”素素诧异道。
扶苏笑了笑说道:“其实李白的诗也很好,但是比起李白,我更喜欢杜甫的诗。”
“我倒是更喜欢李白的,杜甫的诗太悲了,李白的诗就豪放洒脱多了。”
扶苏听到素素的回答,理解的点了点头,毕竟素素现在还小,还没有体验过真正的生活艰辛,会这么说也不奇怪。
“那你应该很喜欢苏轼吧,苏轼的词也很豪放旷达。”
“我是很喜欢苏轼,不过不是因为他的词,而是他的性格和事迹。”素素回道。
“事迹?”
“对啊,他和他弟弟有一段段子在网上很流行,虽然段子和正史有些差别,但苏轼给人的感觉真的很乐观,我要是有这样的朋友一定会很开心。\萝¢拉?小~说\ ?已!发/布′最¢新¨章?节.”
“什么乐子?”
“苏轼和他的冤种弟弟苏辙。”素素嘿嘿一笑说道。
“他弟弟怎么倒霉了?”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苏轼,被贬,吃;苏辙,升官,捞哥哥;如此反复循环,一首到苏轼离世。”
“这苏轼都被贬了多少次啊?”扶苏有些错愕的问道。
“12次,他的足迹踏遍了北宋十一州,做官40载,有33年在被贬谪的路上。”素素说道。
“当时是谁当皇帝?”扶苏听到这次数,满脸的惊讶。
“他经历了五任皇帝,不过他被贬的时期是在宋神宗赵顼和宋哲宗赵煦当皇帝的时候。”
“这两人这么能忍,苏轼都被贬这么多次了,他们竟然还不杀他。”
“苏轼12次算什么,唐朝诗人刘禹锡,他一生中被贬谪了27次,流放了23年,这才是被贬之王。”
“这种王想来也没多少人想当。”扶苏一脸无语道。
素素听后嘿嘿一笑,转回正题说道:“其实苏轼不死原因还是有很多的,首先就是苏轼文才卓越,他和他弟弟还在还没有科考前就被很多人看好,之后当官,因为诗文文学广为流传,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这其中也包括当时的皇帝,皇后和许多朝臣,就算被贬,也有许多朝臣和朋友为他求情,连苏轼的政敌王安石都在苏轼危难的时候为他求情,你就能看出苏轼当时的人缘有多好了。”
“这苏轼还真是厉害,连政敌都帮他求情。”扶苏说道。
“再来就是他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也是名气不小的文学大师,在现代我们都称呼他们父子三人为“三苏”,在当时也有不小的影响力,所以他的家族也给了他一些庇护。\2.c¢y,x~s?w-.?n¨e-t/”
“这父子三人很有名吗?”
“那当然,明代时候有人把八位在散文文学上取得卓越成就散文家称为“唐宋八大家”,其中就有这父子三人,这三人在后世也是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那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讲的就是苏洵,而他的两个儿子名气更是比他厉害不知道多少倍,尤其是苏轼的名气,更是属于顶流的那种。”
“在历史文学界能和这三父子比一比的也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了。”
扶苏在课本上也学过曹操和曹植的诗,确实写的不错。
汉朝
刘邦看向身边的吕雉问道:“后世竟然还会有这样的臣子,被贬了这么多次,脾气是有多犟啊。”
“我不知道对方的脾气有多犟,我只知道宋朝这皇帝脾气是真够好的,能把人贬这么多次,还不杀他。”吕雉说道。
“确实,不过这苏轼人缘还真不错,连政敌都为他求情。”再想想韩信那家伙,那脾气,有时候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