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员面试这天,推广站前的空地上支起了几张课桌。\晓_税\C!M?S* `耕.辛.醉\筷?
方稷特意换上了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铁柱则反复翻看面试名单。谁也没想到,报名的人竟有五十多个,连邻县的青年都赶来了。
面试这天清晨,推广站门前排起了长队。二十多个通过初选的年轻人攥着号码牌,有的在默念技术要点,有的来回踱步练习手势。
马春燕排在第三个,不停地整理着衣襟上别着的钢笔——那是铁柱借给她的。
"一号,张铁牛!"铁柱站在门口喊道。
虎背熊腰的汉子搓着手走进屋子。临时布置的考场里,方稷坐在评委席上,旁边是马支书和县农技站的老周。十几个乡亲代表坐在后排当"模拟村民",李大娘怀里还抱着个算盘准备记工分。
张铁牛抓起根粉笔,在黑板上"唰唰"写下"施底肥"三个大字,力道大得差点把粉笔摁断。
"乡亲们,我抽到的是旱地咋施肥。"他声音洪亮,震得窗纸簌簌响,"老乡你看,咱这地方沟深坡陡,粪车都上不来,所以主要使化肥。"
后排的王老汉插话:"那得使多少?"
"您老问得好!"张铁牛从兜里掏出个小布袋,哗啦倒出把白色颗粒,"这是磷酸二铵,一亩地得这么一布袋。"他比划着,"二十五到三十公斤,播种前用耧车条施。"
李大娘拨了下算盘:"那得多少钱?"
"您别急。~优¨品,暁\税′王· \勉~肺^悦¨犊,"张铁牛抹了把汗,突然从裤袋掏出个皱巴巴的账本,"俺算过,增产的麦子够本儿还有余!"他翻到折角的那页,上面歪歪扭扭记着去年试验田的收支。
方稷微微点头,在评分表上记了几笔。
轮到马春燕时,姑娘紧张得同手同脚走到前面。她抽到的是"种子处理",黑板上的字写得小小的,像怕惊扰了谁似的。
"俺、俺们要把麦种晒三天。"她声音发颤,从布包里捧出把麦种,"白天摊开,晚上收起来......"
"为啥要晒?"后排有人故意逗她。
马春燕一急,反倒不结巴了:"杀病菌!醒种子!就跟咱睡醒要伸懒腰一样!"她边说边演示翻晒动作,蓝布衫袖口露出截晒伤的手腕,显然是昨天特意实践过。
铁柱注意到,她讲解药剂拌种时,特意把粉锈宁药瓶上的标签转向"村民",还用烧火棍在地上画了个大大的"25%",说:"一百斤种子拌半斤药,千万不敢多!"
有个穿胶鞋的小伙子抽中了"田间管理"。他二话不说拎进来个木箱,里头分层装着麦苗各期的标本。
"分蘖期要这么看。"他蹲下来扒拉麦根,动作熟练得像在自家地里,"一根变一簇,这时候喷叶面肥最管用。"
李大娘凑近瞧:"啥时候喷?"
"上午九点,下午西点。_3?叭/看`书~徃¨ +耕-鑫¢蕞¢全,"小伙子掏出自制的竹筒喷雾器,"俺改良了这个,省药!"
突然窗外传来喧哗。原来是个放羊的老汉趴在窗台上听入迷了,羊群跑散了都不知道。马支书赶紧让人去拦羊,考场里笑成一片。
最后一个面试的是县中学毕业的李建军。他抽到"病虫害防治",居然用木棍和麻绳做了个麦茎蜂模型。
"这坏种五月下旬最猖狂。"他晃着模型,虫子的六条腿惟妙惟肖,"咱用这个法子治......"
说着从墙角拖出个木箱,掀开竟是微型麦田沙盘。他演示如何将药土撒在麦行间,动作精准得像绣花。有个细节让方稷眼前一亮,他特意强调要在雨前施药。
"为啥?"方稷故意问。
"雨水把药冲进土里,正好杀幼虫!"李建军脱口而出。
面试结束己近黄昏。方稷合上最后一页评分表,望着院子里不肯散去的人群。
通过考核的年轻人被乡亲们围着问东问西,没选上的也在认真记笔记。马春燕正给几个姑娘演示拌种手法,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
"合格率很高。"方稷对马支书说,"可以多招几个。"
老槐树上,不知谁家的孩子爬上去挂了盏马灯。
暖黄的光晕里,新老农技员的身影渐渐融为一体。铁柱蹲在台阶上帮张铁牛修改教案,两个脑袋凑在一起,投在墙上的剪影像极了一株饱满的麦穗。
夜深了,推广站里的煤油灯还亮着。方稷坐在桌前,仔细翻看着今天的面试记录。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
铁柱端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