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精彩小说网 > 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 第129章 曹魏实干派升迁密码:从基层小吏到封疆大吏的逆袭教科书

第129章 曹魏实干派升迁密码:从基层小吏到封疆大吏的逆袭教科书

建安五年(200 年)的江淮大地,秋风卷着残破的旌旗掠过合肥空城。?x¨x*i.a,n?g*s+h¢u`..c+o?m\28 岁的刘馥攥着曹操亲发的委任状,望着眼前断壁残垣 —— 城墙坍塌处杂草丛生,县衙遗址上散落着半块 "扬州刺史" 的残碑,连看门的老狗都瘦得皮包骨头。他甩了甩马鞭,突然笑出声:"当年班超投笔从戎,我刘馥提笔治空城,倒也应景。"

进城第一晚,他在漏雨的破屋里点起油灯,用炭笔在门板上画合肥地形图。忽闻城外传来马蹄声,探子来报:"庐江贼首雷绪带三千人马来袭!" 手下幕僚吓得脸色发白,刘馥却磨了磨砚台:"取我的拜帖,备三坛好酒,我要亲自会会这位雷大哥。"

雷绪的大营里,众贼目盯着这个单骑赴会的书生,刀刃在篝火下泛着寒光。刘馥却径直坐上主位,斟酒笑道:"雷将军可知,袁术的粮车刚在寿春被曹军劫了?他连自己人都克扣,您跟着他,怕是哪天要喝西北风吧?" 雷绪手按剑柄:"你就不怕我砍了你?" 刘馥指了指城外:"我来时数过,您的弟兄们衣不蔽体,马无粮草。跟我回合肥,每人分三亩良田,芍陂的水随便灌溉,比跟着袁术喝稀粥强吧?"

半月后,雷绪带着一万多流民叩开合肥城门,梅乾、陈兰等贼首听说有 "屯田免赋" 的政策,也陆续来投。刘馥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对台下百姓拱手:"今日起,合肥不再是空城,是咱们的新家!" 台下掌声如雷,谁也没注意到他靴底早已磨穿,脚底的血泡渗湿了草鞋。

建安十年(205 年)的梅雨季,刘馥站在刚修好的芍陂大坝上,看着清澈的渠水流入稻田,忽然皱起眉头 —— 合肥虽成粮仓,却无险可守,孙权的战船随时可能顺江而来。他连夜召集能工巧匠,在城墙上搞起 "基建实验":用藤条编织草苫,浸过桐油后竟能防水;把鱼脂熬成膏,灌进陶盏制成火把,能照亮百步之内的敌军。

最绝的是 "积木战术":他让百姓把巨石凿成规则形状,码在城垛旁,战时推下可当滚石;又令木匠制作数千架 "抛石机",调试时竟能将三十斤重的石块甩出百丈远。主簿担心耗费太大,刘馥却拍着账本:"去年屯田多收三万石粮食,拿一成换安全,值!"

建安十三年(208 年),孙权率十万大军杀来,看到合肥城头密密麻麻的草苫、石堆,还以为进了建材市场。连续十日暴雨,城墙多处渗水,刘馥下令 "草苫遮墙,鱼膏照夜",吴军夜袭时,火把将江面照得如同白昼,弓箭手伏在石垛后,箭无虚发。孙权在帅船上气得摔杯:"谁说刘馥是文弱书生?分明是带了个移动兵工厂!"

刘馥病逝那年,儿子刘靖刚满二十,在黄门侍郎任上接到调令:"去庐江当太守,你父亲当年的老地方。" 赴任路上,他路过合肥,看到父亲修建的城防仍固若金汤,百姓在芍陂边立的生祠香火旺盛,突然理解了父亲常说的 "为官一任,留福一方"。

在庐江,他干的第一件事是 "抄作业":疏浚荒弃的七门堰,引入大别山的活水,让贫瘠的岗地变成 "亩产三石" 的良田。百姓发现,这位年轻太守常穿着草鞋巡视工地,裤脚沾满泥浆,活脱脱第二个刘馥。*x~z?h+a-i!s+h,u!.~c¨o_m-后来调任河北,他玩起了 "跨时代基建"—— 在永定河上修戾陵渠大堨,愣是让苦寒的幽州长出了水稻,边民们第一次见到 "三更天打着手电筒插秧" 的奇景。

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治民智慧。有次巡视发现,百姓怕下雨天蚕茧受潮,竟把蚕箔顶在头上赶路。他立刻下令官府制作防雨苫布,按成本价卖给百姓,还写了首打油诗:"蚕麦有苫备,无雨湿之虞。百姓衣食足,何愁治不兴?" 传到朝廷,散骑常侍应璩写信调侃:"你这是把治郡当写诗,难怪百姓把你当爹看。"

汉灵帝光和七年(184 年),河内温县的司马府里,九岁的司马朗正跟着父亲读《春秋》,忽闻前堂传来笑声。原来有客人与父亲交谈,不慎喊了父亲的表字 "元异"。小朗把竹简一摔,蹬着短腿跑到前堂,仰头怒视客人:"《礼记》云 ' 见父之执,不谓之执,谓之先生 ',您喊我父亲的字,就是不尊重自己的父亲,懂不懂礼法?"

客人尴尬得满脸通红,父亲赶紧打圆场:"小孩子不懂事......" 司马朗却不依不饶:"当年孔子的弟子见长者必尊称,您比孔子还厉害吗?" 父亲无奈苦笑,客人却竖起大拇指:"此子有周公子臧之风,将来必成大器。" 从此,"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