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己经带走她的母亲和弟弟,为什么不送上门来呢,他们现在又身在何处?
永庆坊,松竹居。
“来来来,太白呀,你如今当了翰林供奉。”
“虽说职位不高,但时常能在陛下和贵妃身侧,这乃是天大的机遇,你可要好好把握啊。”
庭院里,有一老一少正在竹林中对饮。
李白年纪三十有几,一般来说,己经称不上“少”。
但是,坐在他面前的老人,己是须发皆白,到了耄耋之年。
他精神奕奕,跟李白接连碰了好几次杯,二人言语之间,谈论的都是家国大事,以及诗书风月。
李白虽是狂傲书生,如今在皇帝身边也算半个红人。
但是,对眼前这位老人,却是显得格外敬重。
此老,从武则天时期的进士,到玄宗朝的礼部侍郎,如今己是三朝元老。
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清流之中,都有着极高的盛誉。
他除了是吏部员外郎之外,同时在文人心中,更是泰山北斗。
当年那一首“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传唱大江南北。
他同时也是最早挖掘李白的人。
几年前,和李白就己经在洛阳城见过面。
当时,对李白的诗作,惊为天人,也屡次向李隆基做推荐。
可惜,每次推荐上去,却一首未得音讯。
毕竟,除了他之外,每年每时每刻,都会有许多门阀大族,将族内的才子推荐到皇帝跟前。
而这些信息,身为皇帝的李隆基,大多都是看不到的,基本都是由大宦官高力士做裁决。
如果没有送巨额的礼金,这些年轻有为,有大抱负大理想,但又出身低贱的学子,都会被埋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学生有如今这般,都是仰仗贺老提携,再敬贺老一杯!”
说着,李白就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贺知章哈哈大笑:“你小子,真正该感谢的,不是老夫,应当是寿王啊。”
“现在谁人不知啊,你算是寿王的门客了。”
“有寿王为你保驾护航,可谓前途不可限量。”
正当时,就有一个仆人,急急地走了过来。
他对着贺知章和李白拱手一礼,随后说:“东家,门外有人求见。”
贺知章一听,顿时脸色微变,他连忙对着李白说:“该不会又是咸宜公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