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精彩小说网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 第102章 包勇

第102章 包勇

下石。包勇对此义愤填膺,在街头毫不畏惧地破口大骂。这一事件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何等的功利和现实。一旦一方失去了利用价值,曾经的恩情便被抛诸脑后,甚至反目成仇。贾府内部也是如此,当贾府遭遇盗贼入侵时,那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家仆们只顾自己逃命,只有包勇挺身而出。这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在危难时刻,人性的自私和冷漠。曾经繁华热闹的贾府,在面临危机时,众人各自为战,亲情、友情在利益和危险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包勇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红楼梦》时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主仆关系的复杂和世态的炎凉,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弱点。他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六、关于包勇的不同观点探讨

1.包勇是否为要帐之人的争议

在红学研究中,关于包勇是否为甄家派来贾府要帐之人存在一定争议。

支持这一观点的人有诸多依据。从背景来看,《红楼梦》第一百零七回中,贾母提到江南甄家还有几两银子存放在二太太王夫人那里,这表明甄家确实有银子存于贾家。甄府被朝廷查抄后,这笔银子或许是他们唯一的家产,他们有理由对其表示担心。而包勇正是在甄家被查抄后来到贾府的,且他武功高强,即便没有甄家推荐也有能力谋生,所以很可能是甄家派他来要帐。

从贾府众人对包勇的态度也能看出端倪。包勇武艺高强,本可胜任看家护院之职,理应得到贾府喜爱,但实际情况却是贾府对他十分厌烦。王熙凤称包勇为“那个厌物”,这或许是因为王夫人保管着甄家的银子,却不积极归还,包勇的要帐行为令她不快,这种情绪传导给了王熙凤。此外,这种说法也符合《红楼梦》对贾府“假仁假义”人物形象的刻画,甄家派包勇来,一方面讨要银子,一方面对贾府形成警告,提醒其不得昧下银两。

然而,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包勇来到贾府主要是出于甄府大老爷对他的怜惜。甄府败落,大老爷不忍他流落无依,凭借与贾府的世交情谊,将他推荐过来。包勇在贾府的表现更多是出于自身的正义感和忠诚,勇斗盗贼、骂贾雨村等行为都与要帐无关。而且在书中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表明包勇有要帐的举动,所谓的要帐依据多是从侧面情节推测而来,缺乏直接证据。所以,不能简单地认定包勇就是甄家派来要帐之人。

2.学者对包勇的研究观点

学者们对《红楼梦》中包勇这一人物有着多元的研究观点,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角色提供了丰富视角。

部分学者着重强调包勇的忠勇形象。他们认为,包勇在贾府展现出了高度的忠诚与勇敢。在贾府遭遇盗贼入侵时,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与盗贼搏斗,打死一名盗贼并成功赶跑其他人,守护了贾府的安全。这种在危急时刻的英勇表现,充分体现了他对主人的忠诚和自身的勇敢无畏。他的忠勇与贾府中一些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的人形成鲜明对比,成为了人性光辉的代表。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聚焦包勇的正面品质,理解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所蕴含的褒扬之意。

还有学者关注包勇在叙事中的作用。包勇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新的情节和冲突。他喝酒骂贾雨村事件,引发了贾府内部的一系列反应,贾政的责骂以及对他的安排,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同时,他从甄府投靠贾府这一情节,也暗示了贾府命运的走向,与甄府的衰败形成呼应,使故事的叙事更加连贯和富有深意。从叙事角度研究包勇,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红楼梦》情节架构和故事发展的内在逻辑。

也有学者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分析包勇。他们认为包勇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仆关系和世态炎凉。在封建等级制度下,主仆之间的关系复杂微妙,包勇虽忠心却难以融入贾府,贾政对他的态度也体现了这种复杂关系。而贾雨村的忘恩负义以及贾府众人在危难时的表现,都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这种研究视角使我们能透过包勇这一人物,更深刻地理解《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包勇进行研究,这些观点相互补充,让我们对包勇这一人物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进一步丰富了《红楼梦》的研究内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