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原本家境殷实,是乡宦人家,封肃或许还能维持表面的翁婿情分。然而,当甄士隐遭遇女儿丢失、房屋被烧的变故,变得一无所有时,封肃的态度立刻发生了转变。他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同情和帮助,反而满心嫌弃,将甄士隐一家视为累赘。他在人前人后对甄士隐冷嘲热讽,还趁机半哄半赚地骗取甄士隐的钱财,让甄士隐的生活雪上加霜。这种在他人落魄时落井下石的行为,充分展现了社会中人情的淡薄和冷漠。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只看重财富和地位,一旦他人失去了这些,就会被无情地抛弃,亲情在利益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封肃对贾雨村的谄媚奉承,则进一步凸显了世态炎凉的本质。当贾雨村还是一介穷书生时,封肃并未对其有过多关注。但当贾雨村一朝得势,成为当地的太爷后,封肃立刻换了一副嘴脸,极尽谄媚之能事。他对贾雨村的要求言听计从,为了讨好贾雨村,甚至不顾及娇杏的意愿和甄家的颜面,将娇杏送进衙内做二房。这种对权贵的趋炎附势,反映出社会中人们对权力和财富的盲目崇拜。在他们眼中,权力和财富可以让一个人变得高高在上,值得人们去巴结和奉承,而那些无权无势的人则被视为草芥。封肃的行为还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他的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和欺软怕硬,都是人性中自私、贪婪和懦弱的表现。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抛弃亲情和道德底线,不择手段地去追求财富和地位。这种人性的弱点在当时的社会中普遍存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虚伪和功利。封肃这一形象通过他的行为,生动地反映了《红楼梦》所描绘的社会中世态炎凉的现象,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他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善良和正直,不被世俗的观念和利益所迷惑。2.对主题表达的作用封肃形象在《红楼梦》主题表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在“真事隐”主题的体现以及与其他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关联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真事隐”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之一,封肃的名字便暗藏玄机。“封肃”谐音“风俗”,作者借此暗示书中所描绘的种种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风俗现象。甄士隐作为书中一个重要的线索人物,他的故事象征着“真事隐”。而封肃对甄士隐的态度和行为,进一步推动了“真事隐”的发展。甄士隐原本是一个善良、富足的乡宦,却因一系列变故家破人亡,封肃的嫌贫爱富和算计,让甄士隐彻底心灰意冷,最终选择出家。这一过程中,甄士隐所经历的真实故事被逐渐隐藏起来,只留下一些模糊的痕迹,正如作者通过封肃这一形象,将社会的真实面貌隐藏在风俗人情的表象之下。封肃与其他人物形象和情节也有着紧密的关联。他与甄士隐的翁婿关系,是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情节线。甄士隐的落魄和封肃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现实。同时,封肃与贾雨村的交集,也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贾雨村从一介穷书生到成为太爷,身份的转变让封肃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封肃对贾雨村的谄媚奉承,不仅展现了他趋炎附势的性格,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权力和财富的盲目崇拜。这种人物关系和情节的设置,使得《红楼梦》的主题更加丰富和深刻。封肃形象还与书中其他小人物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红楼梦》所描绘的复杂社会画卷。他的行为和性格特点,在其他小人物身上也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如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对权贵阿谀奉承的人。通过封肃这一形象,作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社会问题,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封肃形象在《红楼梦》主题表达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仅体现了“真事隐”的主题,还与其他人物形象和情节紧密关联,共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3.与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在《红楼梦》中,封肃与甄士隐、贾雨村等人物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对比衬托,更加突出了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封肃与甄士隐的对比,凸显了甄士隐的善良与豁达。甄士隐本是乡宦人家,生活富足且心地善良,时常接济他人。当贾雨村还是一介穷书生时,甄士隐慷慨相助,助他进京赶考。而封肃则是嫌贫爱富、自私自利的典型。甄士隐家遭遇变故后投奔封肃,封肃不仅不给予帮助,反而百般算计,半哄半赚地骗取甄士隐的钱财。在封肃的衬托下,甄士隐的善良和重情重义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他不被世俗的利益所迷惑,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封肃与贾雨村的对比,突出了贾雨村的野心和权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