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到底是要南下还是克服龙城
与此同时,海沙岛行宫的御书房内的气氛却是凝重异常。崇祯帝来回踱步,脚步声在空荡的房间里回响。难掩内心的焦躁。他又穿回了明黄常服,彰显自己的皇帝身份。
冯元飏、宋权、周奎等人站在一旁,个个噤若寒蝉。这些曾经的心腹重臣,此刻竟无一人敢开口献策。
“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是亡国之臣!朕要你们何用!”崇祯帝突然停下脚步,怒喝道。他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带着几分悲凉。
众臣默然。他们心知肚明,现在的大明,早已不是崇祯一人说了算。那位年轻的太子,才是真正掌控大局的人物。
冯元飏年事已高,听到皇帝训斥,只想着告老还乡。他颤颤巍巍地出列,声音有些发抖:“陛下,臣老朽,实在难当重任...”
正要开口请辞,却被崇祯一声冷哼打断。“太子年纪尚轻,朝中大事,总该有个老成持重之人辅佐才是。”
“冯卿,你在朝为官多年,对满朝文武想必了如指掌。”崇祯的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不妨说说,谁能担此重任?”
冯远飏额头渗出冷汗。殿内烛火摇曳,他看到崇祯眼中满含期待。这个问题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陛下容禀,”他斟酌着措辞,“如今龙城大变,能臣良将多已星散。这个时候......”
“怎么,连你也要对朕藏着掖着?”崇祯猛地拍案而起,案上的茶盏震得叮当作响。
冯远飏连忙跪下:“臣不敢!只是......”他深吸一口气,“留都六部之中,倒还有不少治世能臣。若陛下能抵达南京,未必不能重振朝纲。”
这句话仿佛打开了某个开关。崇祯双眼陡然明亮,整个人都精神了几分。
“对!朕竟忘了南京!”他来回踱步,声音里带着难掩的兴奋,“那里不但有六部重臣,更有数万京营将士,都是朕的忠臣啊!”
冯远飏愣在原地,没想到一句随口之言,竟让陛下如此激动。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
“冯卿,你即刻去问问太子,几时可以启程南下?”崇祯的语气里带着几分迫切,“我得马上赶往南京,不能再耽搁半分!”
领了圣命,冯远飏匆匆告退。
抚军大元帅府内,朱慈烺正在会见一位特殊的客人。
侯恂,这位曾经的东林党重臣,此刻正坐在太子对面。七年牢狱之灾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沟壑,但那双眼睛依然锐利如初。
“先生受苦了。”朱慈烺亲自起身相迎,语气诚恳,“父皇误信谗言,让先生蒙冤入狱,实在是......”
“千岁爷莫要如此。”侯恂连忙起身躬身,声音沙哑却坚定,“臣虽坐牢,但心向朝廷之心未变。”
朱慈烺暗自点头。这位东林大佬果然老辣,得知自己已经掌控大权,这是边诉苦边表忠心呢。
“本宫深知先生冤屈。”朱慈烺正色道,“从今日起,厂卫不得随意拿问朝廷命官。除非涉及谋逆大罪,否则一切案件,都要经由御史台依律审理。”
侯恂眼中狐疑不定,捻着山羊胡子沉吟片刻:“此乃祖制......”
“正是!”朱慈烺打断道,“太祖在位时,内外大狱皆归三法司。本宫此举,正是恢复太祖旧制。先生以为如何?”
侯恂面露思索之色。殿内一时寂静,只听得到檐下风铃的清脆声响。
“本宫受太祖托梦,要拯救大明于水火。”朱慈烺给侯恂递了一个台阶,“先生若愿出任东宫讲官,便是助本宫完成太祖遗愿。”
侯恂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很清楚,这是一场交易。太子用限制厂卫的权力,换取东林党对他“托梦”说法的认可,推行祖制改革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太子已经大权在握。若能出任讲官,日后的前程可就不止于此了。
“臣父去年仙逝,臣本该守孝三年。”侯恂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犹豫,“之前身陷牢狱,未能尽孝,如今......”
朱慈烺看着这位老狐狸,心中冷笑。果然是要加码啊。不过既然要拉一派打一派,这个代价倒也不算太大。
“先生至孝,让本宫深感敬佩。”朱慈烺的声音温和中带着几分赞叹。
“不过河南如今战火纷飞,哪还有清净之地让先生守孝?”朱慈烺缓缓起身,踱步到窗前,望着外面漆黑的夜色,“何不留在朝廷为国效力,升任内阁首席谋士,待天下太平后再尽孝道如何?”
这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