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江春生到松桥门工地后,心里一直惦记着要给治江铸造厂的叶欣彤回个电话。¨墈~书~屋,晓+税+王^ ¨埂¨鑫.蕞′全¨
他先是带着草帽,在两个鱼塘的施工断面上巡查:搬运石头、转运水泥砂子拌和砂浆、砌筑师傅依照每两个样架之间内外拉着的细细红色丝线砌筑毛石……现场的一切,都在民工们的操作下,正常有序的进行。
在巡查了一圈后,江春生跟老金请了一会假后,便骑上自行车,匆匆地奔向附近的集市。
他要去的这个集市叫水市,紧靠在龙江港河流的边上,听说解放初期还是一个水运小码头,后来有了318国道,公路交通方便了,码头就逐步不再有水运船只来了。而今,码头虽然没有了,但由于水市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以及对周边的影响力,加之它的南边紧靠318国道,交通更加快捷便利,不仅市场依然存在,而且在城东这一代非常有名,据说这里的水产品是全县城品种最多、价格最便宜的,还批零兼营。昨天中午,江春生和王万箐、老金一起吃饭的时候,王万箐就聊到了水市,还说她经常会和同家属院子的几个大姐,一起来水市买河鲜。
江春生骑车径直来到了水市。他被眼前的老街所吸引,放弃了急于打电话的打算,决定先看看这充满生活气息的小街道。
水市长街的北端入口,有两棵靠的很近的古老槐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夏日里,两口槐树的枝叶连在一起,一大片绿荫为人们提供了一片清凉的休憩之地。树下有不少老人坐在椅子和小板凳上乘凉聊天,还有一群孩子们在树下嬉戏玩耍,笑声在空中回荡。
江春生推着自行车,兴致勃勃的走进小街。这条宽不足五米的南北向长街,被两边撑起的简易太阳棚挤占的更加狭窄,宛如一条古老的时光隧道,仿佛将江春生带到了他在电影中才看见过的旧社会模样的集市环境。两边的低矮老房子,基本上都是木板木柱支撑的一个个门面,仿佛是岁月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两边基本上都是做水产生意的,屋里屋外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第¨一/看¨书!徃? \已?发,布.罪?薪.漳*結+
各品种大大小小的鱼,在花花绿绿的大水盆中游动,它们的鳞片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新鲜和活力。虾在玻璃水缸中上蹿下跳,钳子挥舞着,仿佛在向顾客们招手。螃蟹在竹篓里横行霸道,它们的外壳坚硬而光滑,透露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还有黄鳝、泥鳅、乌龟、甲鱼……
摊主们热情地吆喝着,介绍着自己的水产品,声音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独特的交响曲。顾客们在摊位前穿梭,挑选着自己心仪的水产品,讨价还价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些顾客仔细地观察着水产品的质量,有些则与摊主们交流着烹饪的技巧。
整个市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的笑容。这里不仅是一个交易的场所,更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
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上面有很多小凹槽,边、角、面都被岁月的脚步打磨得光滑如镜,闪烁着淡淡的光泽。每一块青石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繁华与喧嚣。
长街的南端,有一座古老的石桥,横跨在一条清澈的小河上。石桥的栏杆已经有些斑驳,但依然坚固如初。桥下的河水缓缓流淌,倒映着两岸的老房子和蔚蓝的天空 ,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过了小桥,两边的店面,大多都是卖各种渔网、渔具还有日杂、小百货,以及民间制作的小食品、小工艺品。
小桥南端的街比较短,也就五十来米,就到了龙江港河边。
河边有一座废弃的旧码头,上面还竖立着好几个粗石柱,石柱上都有好几道凹槽,光滑无比,一看就是过去拴船的缆绳勒出来的。古老的石头台阶延伸至河水中,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如今,这里已不再是繁忙的运输枢纽,而是成为了妇人洗衣服的好场所。
台阶上,妇人们忙碌着,她们将一桶桶衣服放在石阶上,用手轻轻揉搓着,水花四溅。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映照着妇人们的身影,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河边还有几棵粗大的杨柳,一阵风轻轻吹过,带动了杨柳的枝叶,也吹起了妇人们的发丝。-求~书_帮- *首,发!她们低声交谈着,分享着生活的琐事,笑声在空气中回荡。
江春生看着这个废弃的旧码头,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痕迹。它虽然不再是昔日的热闹之地,但却以另一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