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初,南京的天空被炮火映红,日军的重兵压境让这座古都笼罩在前所未有的绝望之中。城门外,惨烈的厮杀仍在继续,守军以血肉之躯抵挡着敌人的攻势;城内,百姓流离失所,街头巷尾充满了逃难者的哭喊。
茹月在江南的江家大宅中步履匆匆。她刚收到嘉宸从南京传回的紧急信件:日军的攻击已突破城外数道防线,最迟不过数日便会攻入城中。嘉宸在信中请求茹月立刻派人支援,将城内的最后一批文化资产与重要文件转移。
“日军已经开始在南京屠城的准备,谢先生他们无法顾及这些细节。”嘉宸在信中写道,“这些资产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髓,绝不能落入敌手。”
茹月将信件放在书桌上,转头对文清说道:“立刻组织一支队伍,用最快的速度赶赴南京,与嘉宸会合。他们所需要的任何资源,都要第一时间送到。”
文清点头,立即安排护卫和车辆,而茹月则通过商会联系了几位江南的朋友,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这些朋友中,有人提供了额外的车辆和物资,有人则派出护卫队随行保护。
与此同时,嘉宸与谢致远在南京城内一间秘密藏身处会面。房间昏暗简陋,只有一盏煤油灯散发出微弱的光芒。桌上摆放着几份记录文化资产详细位置的清单,以及一张城内关键物资存放点的地图。
“嘉宸少爷,局势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糕。”谢致远指着地图说道,“日军的攻势异常凶猛,而我们的部队已接近极限。守军恐怕撑不过三天。”
嘉宸神色凝重,问道:“那文化资产呢?我们还有机会转移吗?”
谢致远叹了口气:“部分已经运往安全区域,但仍有一些被分散存放在几处民宅中。那些地方即将成为战区,取出来的风险极大。”
嘉宸沉思片刻,果断说道:“我们必须尽全力保护它们。这些资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战后重建的希望。”
那一夜,嘉宸和谢致远商议出了一份冒险的计划。他们决定利用城内最后的几个隐秘通道,将这些文化资产分批运出南京。但他们清楚,这个计划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因为敌人的封锁愈发严密,稍有不慎便会暴露。
清晨,嘉宸带着一支小队潜入城南的一片老街区。他们需要从一处废弃的民宅中取出隐藏的文物箱,而那里已经成为日军的重点轰炸区域。废墟间的空气弥漫着焦灼的气息,炸弹的余热尚未散去。
嘉宸与小队成员在废墟中翻找了许久,终于找到了一处地窖。打开地窖时,文物箱完好无损,但上面布满了厚厚的尘土。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文物箱搬出地窖,迅速装车。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离开时,一队日军士兵突然出现,拦住了去路。嘉宸命令护卫分散敌人注意力,而他则带着几名队员迅速穿过小巷,将文物箱送往预定的接应点。
当嘉宸成功将文物箱送到接应点时,他已浑身是血,衣衫破碎。接应的小队立即将他带往安全区域,谢致远看到他时,眼中满是震惊与敬佩。
“你救下了它们。”谢致远低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些许哽咽,“这是一场伟大的冒险,你挽救的不仅是江家的荣耀,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希望。”
嘉宸疲惫地坐在地上,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希望它们能安全离开南京。”
另一边,茹月和若雪在江南收到了嘉宸的消息,知道南京的物资转移计划进展艰难,但依然在推进。若雪毅然决定再赴南京,亲自接应文物的最后一批转运。
“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若雪对茹月说道,“如果有任何人愿意为这些资产付出一切,我愿意是那个人。”
茹月明白若雪的决心,但依然不放心:“记住,无论发生什么,保住自已是第一位的。江家不能失去你。”
南京的夜晚越发冷冽,街头的惨叫声不绝于耳,日军的步步紧逼让整座城市陷入绝望。江家的人却依然奔走在危机的最前线,为守护中华文化与民族尊严付出了一切。
但这一切的牺牲是否值得?在血与火中,他们无暇去思考这个问题。他们知道,他们必须坚持下去,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是他们的信仰。
然而,他们未曾预料到的更大的挑战,正在黑暗中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