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上)
王潇婷后来倒是没真去修艺术学双学位,但她成了个彻彻底底的女文青……呃,中?
唔,还是青吧,因为她一直单身,未婚,未恋,直到三十五岁这年,仍旧如此。
大四那年,她重新联系上过那个香港男生,彼时对方已有女友,而她自己也在一位历史系男生和一位医学部师弟之间纠结,只是最后纠结来纠结去,终究是跟谁也没开始。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一个人的青春,一旦过去就不会回来。抛开那些少数的感情极其丰沛的文艺家不论,对於大多数人而言,一生之中,能让你奋不顾身仅凭强烈的感觉就非卿不可的感情,往往只会有一次,至多两次吧,在那之后,你或许仍会一门心思向往婚姻,但你的考虑与找工作已不再有本质区别——很难说是出於热爱了,是否合适丶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丶得失衡量下来是否值当,这些才是最重要的,甚或全部的考虑。
这些其实不光是叶澜初作为一个旁观者总结的,而更主要地是王潇婷自己,作为亲历者,与她交心时一点一点归纳出来的。
王潇婷一直没有遇到那个合适的人,但长久而持续地渴望婚姻,她跟叶澜初说:“我一直没法心灰意冷,就是因为你和徐霈阳的状态太让我羡慕了,你们总是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婚姻是值得用一生去期待的。”
这话说得有些心酸,但叶澜初并不同情她,因为她精神富足生活充实,根本不需要同情。而且她非常清醒,她以叶澜初和徐霈阳的婚姻为最高目标,但依旧脚踏实地,知道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以理想状态为标准,最后得到的就算会差一点,也总归不会太差吧。”
三十五岁这年,王潇婷刚刚从一线城市回到她的家乡——某省会城市工作和生活,与几位研究生同学合夥开了个大女主公众号,或许因为另外几人都已结婚生子没那么有空的缘故,主笔的重任就落在王潇婷身上了。
她创作热情高昂,表达欲旺盛,写作前后往往都要与叶澜初长篇笔谈。
这天也是这样,她准备开始连载一部以相亲为主题的小说,动笔前又来找叶澜初探讨婚姻与爱情。
“中年人的婚姻,就是在爱情这一点上,与年轻人的婚姻形成了本质差别,”她说,“中年才建立的婚姻就是找人开公司,千万别在中间找什么罗曼史,不要幻想纯真的爱情,中年人的感情,能干干净净不肮脏就不错了,千万别自己感动自己,也千万别介意对方的过去,那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叶澜初仔细看完,却不知该如何回覆。
似乎只有附和,但王潇婷此时并不是来倾诉,她不需要没有内容的疏解情绪。
果然,王潇婷很快就意识到了,这并不是叶澜初擅长的话题,因为与她毫不相关,她也绝无经验。
於是王潇婷将话题延伸到了问题的反面:“但我知道你和徐霈阳一直都有爱情,而且一直很浓烈,我很好奇是怎么保持的?而且我完全不怀疑你们能一直这样到老,因为我看到这么多人的婚姻,三十多岁的这段时间是最大的考验,能不能迈过去就看这一阵了,如果你们在现在这种时候都还是很相爱很甜蜜,等年纪更大之后,感情只会更加稳定深厚。我只是很想知道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很多人都做不到?”
叶澜初思考了一会儿。
她没有覆盘过这个问题,毕竟她和徐霈阳……就是正常过日子吧,也没刻意做什么,很少有人会时常停下来回顾自己的日子,然后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所以她回覆王潇婷的时候也不是特别确定:“我觉得……就是像那句话总结的那样吧,就当自己没有结婚,一直谈恋爱。”
“可是……怎么保持一直谈恋爱呢?”王潇婷更困惑了,但也更着迷了。
叶澜初继续思索:“我也不知道,这得是天性我觉得,首先两个人都得是浪漫的人,对爱情有最真挚的信仰,而且两个人都认为结了婚也应该继续谈恋爱。两个人得是特别好的朋友,非常谈得来,什么话都能说,废话不断,真诚又彼此依恋。而且都得有点作——适当的作,因为作是一种在乎的表达,而另一方要配合,对方作的时候,你要有耐心,去哄,去校正那一时间的不满,而不是觉得都结婚了还这么矫情这么麻烦,有必要么?”
要说她和徐霈阳结婚前恋爱时的那点小作,作为室友的王潇婷是深谙其道的。
比如全宿舍都知道叶澜初捏着徐霈阳的一个小“把柄”,动不动就要祭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