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人倒地,玉佩染血,惊恐的气氛瞬间凝固。
鲁轩猛地俯身,夺过那块玉佩——的确是自已的,但分明是前几日赏赐给周尚书的!
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他意识到事情远比想象的复杂。
霍瑶脸色惨白,紧紧抓住鲁轩的衣袖,仿佛溺水之人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鲁轩强迫自已冷静下来。
周尚书遇害,而且凶手故意留下自已的玉佩,分明是栽赃嫁祸。
此时,任何慌乱的举动都只会落入敌人的圈套。
他深吸一口气,迅速吩咐人封锁府邸,同时秘召心腹调查此事。
接下来的几天,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周尚书的死引发了轩然大波,保守派借机发难,将矛头直指鲁轩。
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官员,因为胡富商受打压,也开始对鲁轩的阵营产生动摇。
鲁轩的支持率如秋风中的落叶般飘零而下。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鲁轩将要束手无策之际,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他并没有像往常那样,通过利益交换来拉拢官员,而是亲自拜访那些心存疑虑的官员,与他们促膝长谈。
他没有承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是描绘了一幅未来王朝改革的宏伟蓝图,将长远利益摆在他们面前。
鲁轩的真诚和远见打动了许多官员。
他们开始意识到,眼前的困境只是暂时的,而鲁轩的改革才是王朝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渐渐地,原本动摇的官员又重新回到了鲁轩的阵营。
就在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的时候,鲁轩收到了一封匿名信。
信中只有简短的一句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他猛地抬起头,目光如炬,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
霍瑶察觉到他的异样,轻声问道:“怎么了?”
鲁轩将手中的信递给她,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看来,好戏才刚刚开始……”他停顿片刻,目光落在书桌上的一份名单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沈太监……”
夜色深沉,宫灯昏黄,将鲁轩书房的影子拉得扭曲而修长。
他反复摩挲着那封匿名信,信纸的触感粗糙,却像一把锋利的刀,在他心头划过。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那么,谁是螳螂,谁是蝉,谁又是黄雀?
他想起沈太监那张阴柔的脸,谄媚的笑容下隐藏着令人胆寒的算计。
莫非,这封信是他送来的?
不,不像。
沈太监虽然阴险狡诈,但绝不会如此直白地暴露自已。
那么,会是谁呢?
鲁轩的目光落在了书桌上的一份名单上,上面列着所有与周尚书之死可能有关的人。
他一个一个地排除,最后,目光停留在一个名字上——杨御史。
杨御史,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朝中素有清名。
他一直是鲁轩坚定的支持者,也是保守势力的眼中钉。
如果说谁最有可能站出来揭露真相,那么非他莫属。
可是,杨御史为什么要给自已送这样一封信?
难道他发现了什么?
或者说,他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鲁轩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大胆的猜测。
或许,杨御史并非如表面那般清正廉洁,他也有自已的私心和欲望。
他支持鲁轩,并非完全出于公心,而是为了利用鲁轩达到自已的目的。
而现在,他发现鲁轩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便想借此机会除掉他。
这个猜测虽然有些匪夷所思,但却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鲁轩决定试探一下。
他派人暗中调查杨御史的背景,以及他最近的动向。
与此同时,保守势力内部果然出现了裂痕。
沈太监与另一位权倾朝野的赵丞相素来不和,两人为了争夺权力,明争暗斗,互不相让。
鲁轩巧妙地利用了他们的矛盾,暗中挑拨离间,让他们互相猜忌,互相攻击。
就在保守势力内讧之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在朝廷大殿上公开指责鲁轩的改革理念,言辞犀利,句句诛心。
这位老臣是保守派的元老,在朝中拥有极高的威望。
他的出现,无疑给鲁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鲁轩知道,这是保守势力对他发起的又一次攻击。
他们试图利用这位老臣的威望,将自已打压下去。
然而,鲁轩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