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一直支持自己的泰州学派。虽然在民间的声望很大,但在官场上影响力却并不大。
如果自己能在国子监,到时候将泰州学派拉进来之后,说不定也能弄个以自己为首的东林党。£?e鸿?特[小{说:网= ]**无÷错ˉ?|内)§容§]……思虑不停的翻涌,王远也清楚了嘉靖这般问题的核心。并不是问他如何为国效力,而是问他能否在国子监祭酒,这个位置上捞钱!想到这里,王远不由的笑。最高学府的一把手,还有着推荐官员的权利,这还不好赚钱吗?王远第一个想法便是学区房。就比如清华北大开了学区房,只要有这地方的房产,就可以直接入学。这地方的房价还不得吹上天,恐怕人家便是砸锅卖铁,也想买房了。王远甚至都能想到,各地的大商人挥舞着钞票,前来前来买房的场景了。思考到这里,王远自信的看向嘉靖说道:“陛下,今时国子监已不复太祖朝荣光,弊病丛生。其一,生源混杂。捐纳之制盛行,富户子弟以财货换取监生资格,此辈无心向学,唯图仕途捷径,致使学风日下。昔日国子监选拔严格,所收皆为饱学之士,他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治国安邦的抱负而来。如今却鱼龙混杂,那些通过捐纳进入的子弟,整日只知享乐,不思进取,将国子监原本浓厚的学习氛围破坏得一干二净,实乃本末倒置。 其二,教规松弛。诸多教官怠于职守,教学敷衍,考核形同虚设,学生即便庸碌,亦能安然结业,求学热情消磨殆尽。臣曾听闻,有教官数月不曾踏入监中,学生课业无人督导,遇到疑难问题也无处请教。如此这般,学生们如何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又如何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其三,奢靡成风。部分监生出身富贵,沉溺享乐,攀比成习,不思进取,不仅荒废自身学业,更将不良风气蔓延至整个国子监。美酒佳肴、华服骏马,在监中屡见不鲜。他们相互攀比谁的衣服更华丽,谁的马车更奢华,全然忘却了治学初衷。这种奢靡之风,如同瘟疫一般,侵蚀着国子监的每一个角落。其四,勋贵子弟肆意妄为。此辈凭借荫封入监,多有顽劣之徒,打架斗殴、旷课逃考之事屡见不鲜,国子监清誉受损,贤才望而却步,沦为乌烟瘴气之所。臣还听闻,有勋贵子弟在监中豢养恶仆,横行霸道,欺压其他学子。那些寒门学子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忍受。长此以往,国子监将再无贤才愿意前来。微臣愿竭尽所能,重塑国子监昔日辉煌,使之重为朝廷储才之地。”“既然如此,爱卿勉励为之便好!”对于这些问题,嘉靖当然清楚,而且了解的比王远更深刻,但是他却无心改变这一切。所以听了王远的话,只觉得有些无趣。听王远说完,正准备打发他离开,就在这时王远继续说道:“陛下可曾听过孟母三迁的事情?”嘉靖这下来了兴趣,知道王远后面还有话语没说完:“自然知晓!不过这和国子监有何关系?”“这自然是有关系的,孟子的母亲为给孟子提供良好学习环境,三次迁居,最后搬到学宫附近。此外,齐国稷下学宫周边因求学者众多,房价较临淄其他区域高出2到3倍。到了汉代,太学设立后,长安城南形成“槐市”学术圈,太学周边住宅月租是普通民宅的3倍,且需“先纳质钱二千”,开创了中国古代教育地产金融化的先河。由此也能看出,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学子十分重要。而到了我朝也是这般,国子监附近的房价,可是京师其他地方房价的三至四倍之多!”这下嘉靖果然被吸引了注意,对于各地房价不同之事,嘉靖还真没仔细思考过。现在仔细琢磨一番,也觉得是个商机:“爱卿的意思是在国子监附近多买些房产,卖给那些在国子监的学子?”王远缓缓摇了摇头:“非也,孟母三迁的故事人人都知晓,国子监附近的房价依然很高,便是买来重新卖出,恐怕也赚不得多少银钱。更有甚者,那些买了房产之人恐怕也并不想脱手。毕竟哪家没有想科举之人?”其实王远这也没说实话,国子监现在的房价还不是最高的。毕竟王远的改革办法有很多,只要把国子监的种种恶习改掉,声望大增之后想来读书之人只会更多。其次将入学名额和学区房挂钩,国子监附近的房价,至少能涨上十余倍。不过王远却不想这样做,因为这只是一锤子买卖,卖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