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k¨a·n?s¢h.u·h_e,z_i_.+c·o*m·
沈歌缓缓拉动琴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二胡声在整个场馆内流转,伴随着他若有若无的轻吟,更是无形中增加了几分愁怨。
与《二泉映月》扑面而来的心酸悲痛不同,与《梁祝》中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令人叹惋的爱情悲剧不同,这一曲《葬花吟》,是林黛玉在现实冷酷的摧残下,对自己身世、遭遇的哀怨诉说。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
台下的学生都是燕京音乐学院的高材生,理解能力自然要比普通人要强,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有一些学生在刚看到沈歌吹奏的《百年朝凤》时心中还有着不服气,毕竟同为年轻人,凭什么你这么优秀?我们也不差!
可此刻身临其境听沈歌拉二胡时,他们立刻就明白了自己与对方的差距真不是一点儿半点儿,这感染力,不是一般乐器能带来的效果。跟他《百鸟朝凤》中“落凤”那一段也有明显区别。
台下有人低声开口道:“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一个娇滴滴地背着锄头,锄头上还挂着一个装花的布兜的林妹妹形象跃然眼前。
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因此才有黛玉葬花。
不得不让人感叹虽然现在与西洋乐相比,民乐不盛行,但它的音色和调子却是刻在基因里的,即便没看过《红楼梦》,但也能让人听出沈歌二胡中的凄美与悲凉。
读过《红楼梦》的就更能理解曲子表达的情感了,伴随着沈歌琴弓的拉动和轻吟,一些《红楼》粉此刻已是潸然落泪。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张乾愣愣地看着面前的沈歌,这个年轻的学生他是越来越看不透了,这份二胡的功底,可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他燕京音乐学院的学生,能比得上他的也没有几个,或者说应该是根本没有。
再加上这一曲《葬花吟》......
民乐没落,有些人连“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都拉不好呢,更别说复杂一点的古曲了。`咸,鱼¨看?书· ¨耕*芯!醉·筷·
尤其是这与《红楼》有关的。
经常有人说曹雪芹生前穷困潦倒,却在现在养活了无数专家学者,说的就是它里面的内容之丰富,关于黛玉葬花,又该如何用一首二胡曲来解读?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葬花,葬的,亦是自己。
伴随着沈歌若有若无地轻声吟唱,恍惚间,许多人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名身着白衣,娇柔孱弱的女子形象。
她似乎也在低声感叹着,今天她将死去的落花收敛埋葬,却不知道自己又会在什么时候死亡。她今天埋葬花朵,旁人都笑她痴情,又不知谁会将她掩埋。
当春光逝去,那枝头的最后一片残花败叶凋落时,便是少女衰老死去时,花落人亡,无人知晓。
一曲结束。
掌声雷动。
一曲《葬花吟》把这次讲座开成了音乐表演。
“好听,这就是民乐的魅力呐。”
“在沈歌来之前我觉得他吹的《百鸟朝凤》厉害是厉害,但应该也没有那么厉害吧,听了这一曲《葬花吟》,我服了。”
“人家沈歌可是在音乐大赛中力压鹰国莱姆豪斯乐团拿下第一名的猛人。”
“再来一段!”
“来一曲《百鸟朝凤》。”
很快又有学生在下面起哄。
不过他们后面还有计划,林为民和张乾自然不会答应这些学生的要求了,张乾站起身来,将话筒拨到嘴边,“这次民乐交流分享会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从沈歌同学的精彩演绎中感受到民乐深厚的魅力与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