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君臣虚礼,三人彼此相望,不胜唏嘘。记忆中的另外两人,永远年少,永远激情,永远蓬勃。
可白发和皱纹,沧桑与疲倦,无不告诉三人,岁月渐去,纵使不认,还是老了。
三人回忆过往,什么曾有的矛盾、摩擦、政见不合,都扔到了一边。让我们回到无忧无虑的年华,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末了,擦一把嘴,整理一下衣裳,回到现实。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翌日,朝会,仲封山和其他大臣都敏锐地感受到仲辽阔、秦左相和常右相的不寻常。
“二儿不在了。”所有人以为大王要憋个大的,结果他只无头无脑来了这么一句。大臣们稀里糊涂,仲封山心里咯噔了一下,朦胧中似乎感觉到了什么。
“四儿也不在了。”大臣们更糊涂了,仲封山开始流汗了——父王莫不是要旧事重提,对他下手?
“四儿提出过的武举,办得很好。”
太尉一职空缺,由动承制和司空烁炜代为上朝议事。司空烁炜在仲辽阔说完对武举的看法后,盛赞武举的好作用。回过神的其他大臣,也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
朝臣说话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仲辽阔看准时机,抛出了“文举”的想法。
原本高谈阔论的大臣们,安静如鸡。谁不知道“文举”当时的步履维艰,甚至连提出概念的人都死了。
没有人发表议论,秦左相和常右相适时表态,同时陈述“文举”的必要性。仲辽阔认真听着两位权臣的分析,不时点头。
仲封山和余下朝臣哪还有不明白的道理?山呼明君,拥护“文举”。
于是,蒙尘的“文举”被抬出来,亮瞎了很多人的眼睛。
伯仲国的文举,由支撑起一国文治的两大权臣——秦左相和常右相做出题人和考官,试卷分为卷一和卷二,考生拿到的题目随机,录用者为前十名。
文举一出,不能靠武举当官或出名的百姓,纷纷支持。由于是第一届,初作尝试的仲辽阔以及两位丞相都不清楚未来会如何发展。
这就苦了两位丞相。
自文举的初步实施举措出台后,两位丞相就多了很多“跟班”。除了正常的随从和手下,还有很多是准备报考文举的百姓。他们对秦左相和常右相亦步亦趋,琢磨两人的喜好,估测两人出题的方向,以及分析两人喜欢的文风。
酒楼茶肆的说书人不再说故事,而是说两位丞相的家事。百姓们一边听八卦,一边记录,看对自己的考试是否有帮助。秦左相只有一位正妻,不纳妾不乱搞,所以影响不大。然而,风流成性、妻妾众多的常右相,就不好过了。
为当官而疯狂的考生们,把常右相的破事都扒了个底朝天。扒也就算了,还造谣。要是某天常右相和一位女性,不管年龄,只要是说话了,都被传成常右相又要开花了。年龄小的叫宠妾,年龄大的叫续弦,总之,常右相被逼得都不敢出门了。
仲辽阔瞠目结舌,很讲义气地给常右相多安排了人手,这才堵住了谣言。
常右相扒不了了,考生们又去骚扰常夫人和那些被赶出常家的莺莺燕燕,眼看火要烧到自己身上,常夏和常盛出手,至少保住了常家和夏家的名声。至于其他女子,他们也没办法了。
考生为了当官,好事者为了八卦,有钱能使鬼推磨……莺莺燕燕中有位口无遮拦的女子出场了。
女子名叫胡归雁,是常右相的宠妾,长得漂亮,却没什么底线。听到有钱拿,她一脚踹走说书人,自己当上了说书人。
她把自己和常右相的风流韵事,讲得绘声绘色,听众好似在看春宫图,如痴如醉。再这样下去,走向就变得有颜色了。太子仲封山奉命派人处理此事,胡归雁被抓到了仲封山跟前。
贪生怕死的女子一抬头,受惊的模样惊艳了仲封山,旁边的崔谷都看在眼里。
常右相这边的路堵住了,考生们又去堵秦左相,连茅厕都跟着去。秦左相也很无奈,索性也不出门了。
才第一届文举就搞得两大权臣无计可施,仲辽阔都有点担心选出的到底会是些什么货色。
由于文举是新政策,仲辽阔和两位丞相想先试试效果,所以并未全国推行。仲辽阔身体不太好,又想尽快看到一丝丝成效,所以第一届文举只在京城、荒凉城和凝铁城三个城试行,距离太远暂时不实际。
五月中旬,第一届文举顺利开展。卷一卷二的题目发放下去,卷一由秦左相出题,卷二由常右相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