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东宫在处理政务过程中出现的纰漏、差错,以及用人,进行无休止的上书。
众所周知,不做不错,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但东宫在明初就是有着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职责的,东宫也有着完整的一套文官体系。
而大明如此庞大帝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数不清的事情,每天要送到朱雄英案前的公文就有至少三四百件,就算是再英明的人,又怎么可能不犯错呢?
更何况很多事情即便决策是正确的,因为种种原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能够出现千奇百怪的篓子。
所以,做错事,用错人,这是正常的冗余范围内的事情。
但文官们对此进行了长年累月的攻讦,并且他们攻讦的对象不是太子朱雄英本人,而是他身边的东宫佐官们。
为此,蹇义、练子宁、铁铉、解缙、夏原吉、胡俨.这些人开始一个一个地为朱雄英挡刀,以“辅佐太子不当”的失职之罪贬官、调离。
朱标对于朱雄英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与此同时,本就出身文官家庭的皇后吕氏,也开始有意无意地运作。
朱允炆的“贤能仁孝”之名,在朝野中广为流传。
吕氏无错,身为正宫,废后是不可能的,而且朱标和吕氏的感情也一直很好。
所以,事情就这么僵持着。
直到兴文十二年的秋天。
这一年朱标已经五十五岁了,常年处理政务,身体不算好,也不算差,反正一直都是那个亚健康的状态。
钓鱼是他排解烦恼的方式,也是谏臣们无论怎么劝谏他都不会改的爱好,按照朱标的话说“朕处理完政务自己钓鱼,也不以谁钓鱼好来任用官员,就算喜爱又有什么关系呢?”,也确实没影响到什么,所以一直以来,他钓鱼的时候都没人好意思打扰。
但是有一天在玄武湖钓鱼的时候,因为钓的时间太久,染了风寒。
从那以后,朱标的身体就有些不行了,先是好了一阵子,但随后很快就又卧床不起,吃什么药都不大管用。
到了冬天的时候,朱标就已经陷入昏迷了,每日只有那么一小会儿的清醒状态。
而时刻陪伴在他身边的吕氏,也在朱标神志不清的时候,听到了十二年前的那个誓言。
当听到“勿复吕氏之祸”的事后,吕氏脸都吓白了。
她开始了秘密布置,安插人手,试图宫变。
吕氏很清楚,朱标是她最大的靠山,她自己的儿子如果当不了皇帝,那么等朱雄英登基,就冲这些年文官给朱雄英找的麻烦,她肯定没好果子吃,大概率是要给朱标殉葬的马太后不用殉葬那是因为朱元璋有遗诏,朱标也不可能把自己亲娘埋了,但吕氏可不是朱雄英的亲娘。
而且,唯有在皇宫里,她才有一丝胜算。
因为出了皇宫,从五军都督府到京城上十二卫,再到二百多万明军,基本全是支持朱雄英的。
正是因为有着军队的支持,朱雄英这些年才能一直隐忍坚持下来,因为只要有军权,就没什么好怕的。
朱雄英不可能做出弑父之事,他要合理合法地继承皇位,所以也一直没有任何出格的举动。
只不过,皇宫里的守卫,也有相当数量,都是朱雄英的亲信。
因此,准确地说,是在皇帝的寝宫里,用类似“吕后长乐宫杀韩信”的手段,拣选些健壮妇人麻袋套头,才有机会。
亦或者,就是用火铳伏击。
但不管怎样,这都建立在皇帝离世后,吕氏掌握着第一手的信息,能在寝宫进行布置,通知朱雄英来,同时请君入瓮的基础上。
这些缺一不可。
吕氏不知道是否可行,但这显然是她唯一的机会了。
至于剩下的事情,说实话,吕氏也没考虑过.朱雄英要是真的莫名奇妙在宫里暴毙了,被以“探望”之名叫回来的朱允炆就能继位?立嫡立长,文官叫的再响,可勋贵们要是迎立朱允熥又该如何?
但总之,干了再说!
不干的话,对于吕氏来讲真就是等死了。
很快,朱标每天清醒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到了后来,甚至两三天才会醒那么一小会儿。
朱标也清楚自己已经到了弥留之际。
对于自己这一生,朱标没什么太多的遗憾,他本来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农人之子,但他爹这个老农,硬生生完成了华夏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身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