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还在吴书记的带领下正在大干苦干,削高地、填低洼,拉直弯曲河道、将起伏的田地铺平。
这个过程足足用了7年时间,真正的发家致富,还得等到很多年后事了。
直到69年那会儿,穷则思变,为了能够改善生活水平,老吴才悄悄地在村里建起了第一家五金厂。
而刘家庄的这一壮举,就像是放了一个卫星一样。
随着村庄的日新月异,各项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村里的劳动力却逐渐捉襟见肘起来。
刘家庄,一个拥有七千多人口的村庄,除去老人和孩子,几乎每个人都忙碌着。
在这里,大多数人已经转型为产业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工作,为村庄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没错,就叫产业工人。”刘之野肯定地说,并进一步阐释道:“他们是种植业的辛勤耕耘者,养殖业的精心呵护者,建筑业的汗水浇筑者,以及生产线上的精密操作者……”
因为这次不比以往地小打小闹,而是正儿八经地办企业工厂。
因为是集体企业,管理层和职工都优先从村里选拔。
然而,适合担任工人的村民数量有限,为了避免其他村民产生心理不平衡,决定将其他产业的人员也统一称为工人。
大家伙都是工人,只不过你是生产车间工人,我是种植工人,大家都是一差不多的待遇和地位。
这样一来,不仅平衡了其他村民的心态,也会让企业运作更加顺畅。
1963年初春,经过四个多月的辛勤付出,两家工厂以及为外聘人员精心打造的宿舍楼,已巍然耸立在村东进村马路的两边。
3月1日,工厂的大门缓缓打开,标志着它正式步入了试投产的新阶段。
投产初期,一切运行得有条不紊,仿佛预示着两家企业即将迎来繁荣的生产运营时代。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刻,工厂内的机器轰鸣着,一千多名工人们忙碌着,一切都显得那么有序而生动。
三大爷刘元海亲自兼任酒厂的厂长,而三叔公刘洪深则担任食品厂的厂长。
自从工厂落成后,刘之野回老家的频率就更加频繁了。
他心系两家工厂的生产建设,时刻关注着它们的进展。同时,他也牵挂着家中的父母,经常要回来探望。
经过数年的努力与等待,刘竟斋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他如愿以偿地调回了村里的初中教学,并且还担任了副校长一职。
这个转变不仅意味着他职业生涯的新篇章,更代表了他对家乡教育的深深执着与热爱。
最初,刘竟斋对出任副校长的职务并不感兴趣,他私下里向刘之野坦言:“我渴望的,只是回归校园的宁静,专注于教书育人,而非被繁杂的行政事务所困。”
然而,刘之野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深知村里的初中以及未来计划申请的高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不愿意将这些重要事务交给别人去管理。
因为起风了,学生们,这个充满热情的群体,情绪最易受到影响。一旦失控,刘之野多年的辛勤付出,恐将化为乌有。
因此,刘之野巧妙地说服了父亲刘竟斋,使他最终接受了副校长的职务任命。
此外,刘之野还有更长远的打算。他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助父亲一臂之力,让他担任重要职务,共同守护刘家庄这个人才摇篮。
今年,刘家庄的中学迎来了附近村落的学子,共计八百余名在校生。
这些孩子们,如同繁星般汇聚在这所学校的大家庭中,共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
而刘家庄小学,这所乡村小学,如今规模不小,也汇聚了一千二百多名学子的欢声笑语。
与之相邻的医专,同样热闹非凡,现有三百多名师生。这样三校师生总数加起来,已经有两千六百多人之多了。
刘家庄中医药专科学校,作为区里唯一的高等专科学校,矗立在风景秀丽的刘家庄。这里,每一块砖、每一片叶都弥漫着中医药的芬芳。
自去年上半年起破土动工,如今已初具规模。这是该校的第一批学子,肩负着开创历史的使命。
不久后,学校将敞开大门,迎接第二批怀揣梦想的学子,共同书写未来的篇章。
他们的学制设定为五年,有足够的时间去磨砺技艺,探索中医药的奥秘。
在刘家庄村,不仅拥有农业大学、农学院和医科大等学校的研究所,还设立了众多研究基地。这些机构的存在,又为村里增加了几百名流动人口。
年初,刘之野回到了故乡,参加了村里的去年底总结会议。
他走进会场,环顾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