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精彩小说网 > 西湘散异 > 第24章 镜中的世界

第24章 镜中的世界

婚丧嫁娶,红白喜会,在华夏境内,向来是人们最为重视的人生主题。

在陈俊的记忆里,与生活更息息相关的,镜子更占据着主导地位。

譬如娶亲的人家,迎亲的亲眷会先行准备好红绳和杠子,到了新娘的娘家,依次接过从堂屋里递出的蚊帐、被子、锅碗瓢盆、妆台、柜子等陪嫁物品,在娘家的院子里依次捆扎。

等到了出发的时辰,首先离场的是扛着帐子背着铺床用的被子套装的小男孩组,因为他们得比其他组先回到男方家,而且必须得在新娘进门之前,把蚊帐和被子交给男方请到的喜娘将床铺铺好蚊帐挂好;在小男孩们的后面,则是青壮的劳力一前一后的扛起红绳捆扎好的锅碗瓢盆的方桌,再后面,就是新娘的妆台,妆台上有一面大大的镜子,堂堂正正地立在嫁妆中间,至于衣橱、立柜等其他大件,顺序上似乎就没有太多讲究了。

陈俊小的时候,多次混在第一序列的队伍里,承担的都是扛帐子的重任。当然也有为了喜钱的原因,接亲的队伍在途中往往还会隔一段距离之后就停下来盘桓一段时间,讲几句奉承话,等着男方的亲眷恭敬地递上香烟。扛在身上的嫁妆里,也是藏有喜钱的,有些不更事的孩童,在找到给自己的喜钱时,还有可能将原本属于铺床的喜娘的那份也顺便带走。

那个时候,常常流传着一句话——“接的起媳妇嫁不起女”;即使是再贫寒的家庭,陪嫁的其他嫁妆可能会少一些,但伴着新娘出门的梳妆镜,父母咬着牙都会置办的尽心尽力。因为说是梳妆镜,其实真正用来梳妆的时间并不多,更常见的反而好像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摆件置放在男方堂屋神龛下的方桌上。

现在的迎亲,已经简化了许多。新娘的陪嫁,大多在迎亲之前便由当事者双方早早合计好安置在新房中,临行的时候,顶多一到两辆可以装小物件的车子伴随,装载的物品,基本上只剩下蚊帐被子和锅碗瓢盆而已。至于梳妆镜,也已成为婚房里的私密用品。估计,很多人都已忘记这面镜子的意义。

相反,对于这面镜子的意义,可能要从悬挂在门口的镜子上去讲。一开始,陈俊看到一些人家的门口或者门梁上方挂着一个小镜子,那时候,总不自觉地会觉得有些奇怪,镜子不是用来照的嘛,挂那么高有什么用处呢?

其实,这些挂在门上的镜子都有一个统一的名称——照妖镜。但这个“照妖镜”并不是西游或者封神里的“照妖镜”,它的功能与泰山石敢当、影壁墙是一样,主镇宅、辟邪、消煞气、保平安。

因为在农村,盖房子多讲究朝向,但由于宅基地的方位位置和大小等原因,难免高低不平、位置不好的情况出现,比如大门迎着马路、山棱角,或是门口不远处就是小河、水井,从中国传统阴阳八卦学来讲,这些都是“冲、煞”之势,必须“化解”掉才能保一家平安。于是,在农民的朴实智慧下,万能的“照妖镜”可以把一切不好的冲煞之气反射掉,所以,很多人家都在大门、堂屋挂上了照妖镜,从而使得自己不受煞气影响。

但也因为农民的这种朴实智慧,在某些地方又形成了新的镜子奇观。譬如门对门的人家,你家门上挂的针对着我家,我也不舒服啊,那我就找面更大的挂在我家门上,相互反射,看谁更厉害。

镜,按照《说文》的解释,最初是先民们把水倒进容器里,利用水中的倒影观察世界,这容器可石可陶,甚至是树叶,是为“监”;等到金属器物的出现,特别是青铜器的日常使用,“监”便升级为“鉴”;再到后面,人们发现把金属器物打磨光滑以后,远比对着水面捋头发方便得多,“镜”出现了,“镜,景也。”意味着光滑的金属器具上可以看到物体的影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与镜有关的故事就纷沓而来。

与史相关,最早的估计应该是“帝既与王母会于王屋山,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则镜始于轩辕矣”,然后便是“禹鼎”了,传说夏禹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为善何为恶。

当然,更为传奇的则是秦镜了。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曾在咸阳宫得到一面铜制方镜,就是“秦王照骨镜”,也叫“秦王方镜”,宽4尺,高5尺9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而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此镜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酉阳杂俎》也说:“秦镜,儛溪古岸石窟有方镜,径丈余,照人五藏,秦皇世号为照骨宝。”

这个照骨宝,殊是神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