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贾家搭咱们家的船送了东西来,倒是没写信只叫人带话说他们家老太太惦记着的老太太呢。问家里都好,他们家还送来不少的时鲜果品和缎子衣料和南边的土产,都是一般的东西,我已经叫人招待他们家送东西的人了。他们明天就要回去了。”二太太叫人把贾家送东西的礼单拿来。
“有什么好看的,还是按着往常的规矩招待他们。”老太太一语未完,忽然听见外面来报:“兵部尚书常夫人来拜。”老太太忙着起身相迎:“现今的兵部尚书和你们父亲以前共过事,不要怠慢了。”
常夫人见着老太太自然是宾主寒暄,等着大家坐下来,常夫人笑着说:“听着老太太来京城我是欢喜的很,想着立刻来拜见。谁知我这个身子不争气,偏生病了一场。现在总算是能挣扎着出门了就来老太太这边请安。几年不见老太太越发的硬朗了。”
老太太笑道:“不敢劳动,以前大家在杭州的时候就很亲热,常老爷调回京城顿时觉得冷清不少。不过常老爷能仕途平顺我也心里高兴。夫人身体是怎么了?可要找个好大夫看看才是。”常尚书以前做过王长春的副手,两家一向关亲近,常夫人的娘家侄女嫁秦王做王妃,因此王家和常家的关系更亲近了。
常夫人和老太太寒暄一阵,她忽然压低声音对着老太太低声的说:“恭喜老太太,我昨天得了个好消息,甄家的女儿落选了,听着皇后和太后的意思太孙良娣是选定你家里的二小姐了。这可不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么。眼前太子的孝期还没过,只要等着太孙的孝期满了,就下旨册封了。”
第34章 王家三姑娘的婚事
老太太眼神一亮,随机说:“现在还在孝期呢,总要过了年才能提出来。”“哎,话虽如此,可是太子忽然薨逝实在是不预料的事情,谁能想得到呢。要是没这个事情怕是现在已经下旨了。老爷子在外面还好?我听着老爷说皇上知道了老将军打胜仗的消息很高兴呢。怕是等着老将军回来就要连升三级了。”常夫人语气真诚不像是奉承话。
老太太笑着把话题岔开:“既然如此借你吉言。”俩个个人说了一会话,常夫人就告辞走了。二太太等着常夫人走了才从后面进来,她先给老太太道喜:“恭喜老太太,看样子咱们家二姑娘的事情是准了。”
“什么喜不喜的,按着我的意思还不如给子骊找个一般人家嫁过去。罢了,眼前还不能提,倒是子骞的事情该抓紧查一查。你立刻叫子骞的奶娘进来我要问问清楚。真是人大心大,有了主意了。”老太太这几天闲下来仔细的把子骞生病闹脾气来来回回想了无数遍,她越想越觉得事情蹊跷。
二太太忙着去传话,老太太嘱咐道:“避开人别吵嚷的谁都知道。”二太太忙着答应一声就去找人传话了。至于老太太怎么追寻子骞的病根先放在一边,自从常夫人来之后,京城不少亲友都来王家道喜。老太太只推说身上不好,上了年纪不好相见,只叫儿媳妇和孙子出来周旋应酬。贾家那边和甄家联络的也恢复了以前的热络。
在辽东的王子骥一家人并没沉浸在打胜仗的兴奋中,王子腾整天跟着父亲和祖父不是,每天带着士兵巡查防守状况,就是在军营里面带着人马操练。唐夫人和子骊的日子也不悠闲,眼看着冬天就要来了,很多事情要预备呢。像是将士们的冬衣和存储过冬的食物和用具,还要修补房屋,无数的事情千头万绪,都要唐夫人来帮着料理。子骊第一次感受到寒冷是什么意思,她以前在现代社会习惯了日渐变暖的气候和家里办公室路上商场,无处不在的暖气。来了这里她也是养尊处优住在气候宜人的杭州城,冬天一点也不觉得寒冷刺骨,烧的暖暖的炭火,竟然连江南的湿冷都战胜了。可是在辽东,一场小雪之后,子骊第一次理解了冻死人不是形容词而是照实描述。
屋子里面早就点着炭火炉子,连着火墙和火炕都烧得暖暖的,因此在屋子里还算是舒服的,但是人不能一直待在屋子里。子骊总要出来,她身上裹着皮的棉的好几层还是被扑面而来的寒风吹得哆哆嗦嗦,可是外面再冷她也要出去。因为城内不是每个人都有结实温暖的房子,有足够棉衣皮衣可以御寒,有足够的粮食能撑过漫长的冬天。关外天寒地冻,一年能耕种的时间也只有半年,可是偏生这半年敌人经常来骚扰,尽管土地肥沃可惜环境不好。大家一夏天忙着建筑城墙,对抗敌人的偷袭。因此田里的庄稼就变的和营养不良的孩子一样,长得稀稀拉拉。根本打不出来多少粮食。朝廷是屯田制度,军队和家属们平日为民耕种放牧,一旦有战事就变民为兵。因此朝廷拨来的粮食就有限了,有限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