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叫着:《卜算子·咏梅》才应是魁首,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巧借清静高洁的梅花来谱喻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值得我们所有人来学习!
还有人叫嚷着:最为应景之作当属《破阵子·春景》,整首词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风格质朴。
而往往最简单处才最见功底。一幅春景展现在读者眼前,画面明媚,情调欢快,此词才是最佳。
一番闹哄哄地评判之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只得想了一个主意:一众评委投票表决,三首词得票最多的那个就是榜一,第二第三依次排之。
最终,《卜算子·咏梅》得票数最多,《清平乐·画堂晨起》次之,《破阵子·春景》屈居第三。
待到往那词榜上张贴时才想起这三首词都还没署名,众人齐齐望向朱老。
朱老神秘一笑,执起桌上毛笔,“刷刷刷”在三张纸上写下名字。
然后托了一把眼镜,背着双手笑着离去。
众人看着三张纸上龙飞凤舞地写着一个相同的名字:于易!
“轰”,短暂的沉寂之后,现场猛然炸开了锅。
当然这些事情于易是不知道的,他简单洗漱过后,在门口跳了一套第八套广播体操。
这时苏荷才从内院款款走来,今日苏荷穿一身嫩黄衫子,这衣裳裁剪极为合体,呈现出苏荷完美的身体曲线。
她肌肤胜雪,双目犹似一泓清水,顾盼之际,自有一番清雅高华的气质。
红唇上涂抹了些许唇脂,让她冷傲灵动中更添一抹妩媚。
这番行头显然是经过精心打扮的,苏荷见到于易,脸上冷艳的表情瞬间消失,她嫣然一笑,直如百花盛开。
“于大哥,你起来啦?”苏荷走了过来,笑着问道:“昨日睡得还好吗?”
“苏小姐早啊。”于易也微笑着打招呼。
“咦?奇怪。”苏荷疑惑道:“父亲每日都起得很早的,今日到这般时辰了还未起床,刚刚我去看了,他们房间门还紧闭着呢。”
于易似是想到了什么,他脸色涨红,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笑出声来。
苏荷并未发现于易的诡异之处,她仍在奇怪:“还有娘亲,每天这个时候她应该在后花园侍弄她的花花草草才是,今日这是怎么了?”
有我这蓝色小药丸助兴,这一夜耕耘下来,怕是苏大人得歇上半月才能缓过来。
于易又想起庄姨那成熟到极致的爆好身材,对苏秉言的那一丝同情立马又烟消云散。
旁边朱老说道:“春困秋乏,起得晚些些也属正常,哪像我这样的老头子一天睡两个时辰就再也睡不着了。
三人闲扯一会儿,于易表示自己要到诗会集市上去逛逛。
朱老有了这副眼镜,哪都不想去,只想待在房间中把这些年遗憾错过的书再细细品读一番。
再说他刚刚才从街上回来,再跑一趟大可不必。
苏荷则表示要跟于易一起去,她跟于易关系初定,自是一刻都不想与于易分开。
昨日是寒食节,街面上还都只是卖些熟食。今天再来,集市上就热闹得多了。
什么粥面馄饨,油端果子,各色小吃应有尽有,于易领着苏荷走到了一处油条摊子前。
他笑呵呵问道:“老人家,这油条怎么卖的?”
摊主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他一边给客人盛豆浆,还要时时盯着油锅里正在炸的油条,忙得不可开交。
听于易问他,他拿起肩膀上搭着的汗巾擦了一把汗,笑着说道:“3文钱一根,5文钱给您两根,豆浆一文一碗。”
“给我来六根油条,再来两碗豆浆。”于易笑着跟摊主说道。
他转过头去小声问苏荷道:”带你吃这路边摊你不会嫌弃吧?”
苏荷佯装生气道:“我在你心中就那么不食人间烟火么?这城中的哪种吃食我没吃过!”
苏荷一直热衷于慈善事业,她有空就会出来“体察民情”,不仅熟悉贩夫走卒,甚至城里那些乞儿的生活她都大概了解。
于易只是随口一问,在他看来像苏荷这样的大家小姐,肯定是不会去吃路边摊的。
带象牙塔里的公主去体验人间疾苦,主打的就是一个强烈反差。
他哈哈笑了两声,也不再纠缠这个话题。
见摊主大爷实在忙不过来,于易起身到油锅上放油条的竹沥上拿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