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叔你就安心收下,当初我可是刘叔你抬下山的,我的小命金贵着呢,救命之恩可不是一只小小的狗獾就能抵掉的。”于易呵呵笑道。
“这…这这…”向来忠厚老实的刘叔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小易,这可使不得,这一只可以换不少粮呢。”刘婶拎起狗獾就要递回给于易。
“家里还有好几只呢,你们不用跟我客气了。”于易对这种来回拉扯很是无奈,不过这种推脱可不像前世的那种虚情假意,这是一个人真心相送,一个人执意不收。
见刘婶还要推辞,于易赶忙岔开话题:“刘叔,你家地里菽豆已经种下了吗?”
刘叔不知道于易问这个做什么,他如实回答道:“只种了两亩,剩下四亩还没种,刚刚你刘婶还在挑豆种。”
于易闻言松了一口气,还好,还来得及。
于易之前又粗略了解过这里的农作物产量,大乾产量最高的水稻大部分都产自长江以南,而北方最最肥沃的土地基本都是用来种植麦粟——也就是麦子和小米。
小麦的亩产量在一百七八十斤,这还得是田力最盛的良田才能产出这么多麦子,而一般比较贫瘠的土地亩产量还要减半。
而大豆的产量在一石,也就是一百二十斤左右,这同样是良田里才有的收成,像刘叔家开垦的山地,那亩产量就一言难尽了。
于易对着刘叔问道:“刘叔,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这一亩菽豆能收几石?”
刘叔疑惑看了看于易,看于易的样子也不像是庄稼汉啊,怎的打听起田里的事情了?一亩地还收几石?这明显就是从未下过地啊,要不然也不会问出这么无知的问题了。
刘叔莞尔一笑答道:“加上去年新开垦的荒地,我家一共有十亩地,其中两亩是老田,这些年已经养得有些肥力了,就种上些粟谷。还有一亩里面尽是些碎石,长不出什么庄稼,种二十斤种子下去,年景好,能收个三四十斤回来,要是碰上干了涝了,那就是颗粒无收。”
刘叔憨厚地笑了笑,右手将左臂空荡的袖子掖回腰间,继续道:“剩下的七亩地都是种些菽豆,这东西耐旱耐涝。一季的菽豆,七亩地加一块也就只能收三石!”
嗯,一亩地才能收个几十斤粮食,这收成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差一些。于易略一思索,心下已有了计较。他转身就往屋外走去,边走边说:“我回去拿点东西过来,刘叔你等着我。”说完就急匆匆飞奔而去。
刘叔看着于易的背影,无奈笑道:“这孩子,神神叨叨的不知在搞些什么名堂。“
刘婶手中还拎着于易送来的狗獾,听到刘叔的话,也叹了一口气道:“这小易是个好孩子啊,可这一只狗獾也太贵重了,小朵那几个孩子日子也过得苦巴巴的。不行,我得看看一会儿回点什么东西给他带回去。”
说完就把手里的狗獾放在一旁的竹匾里,转身进了里屋翻箱倒柜去了。
不多一会儿于易便回来了,背上还扛着一个布袋子,他一扭腰就要把口袋甩到地上。
刘叔见状赶忙上去托住口袋。嗯,口袋很沉,里面不知道装了些什么,硬邦邦的,难道是石子,小易装些碎石子干什么?
“刘叔,你剩下的七亩地今年就别种豆子了。”于易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大口喘着粗气说道。这一口袋好几十斤,一路跑过来可累死我了。
“啥?”刘叔此时一脸懵逼。
“我说你今年别种豆子了,种我的玉米!”于易重复一遍。
“啥是玉米?我咋从没听说过呢?”此时刘叔旁边多了个同样一脸茫然的刘婶,她刚刚在里屋听到于易他们的交谈,赶忙走了过来。
于易指向地上的口袋,喘息着说道:“这就是玉米。”
刘叔蹲下去把系口袋的绳子解开,口袋里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物什,色泽金黄,晶莹剔透,他赶忙捧一把在手中,触感光滑冰凉,小易说它叫玉米,果然跟美玉一般每一粒都泛着光泽。玉米玉米,像玉一样的米!也就是说这东西可以食用?!
刘婶也捧了一捧玉米,颇感新奇道:“这东西能吃吗?”
他们的反应都是情理之中,毕竟整个大乾除了于易,他们是第一个见到这宝藏粮食的。
于易点了点头:“自然是可以吃的,而且这玉米可比豆麦粥好吃多了。”黄豆煮熟不仅有很浓烈的豆腥气,而且大豆中含有大豆低聚糖,这种物质在肠道可以为身体的益生菌提供能量,若大量进食会产生较多气体,从而导致排气增加,也能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