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精彩小说网 >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 第843章 后面怎么搞?

第843章 后面怎么搞?

同时,楼令也下令给楼武,让楼武率领本部从“郢”直插楚国西北部。

因为消息传递得比较慢的关系,楚国西北部应该还不知道自家都城陷落和国君薨逝的事情。

前去入侵的晋军完全可以对那边的楚人实施心理战,比硬攻肯定是要容易得多。

从郑地过来的晋军,他们要入侵楚国西北部会被“方城”拦着。

楼令让邯郸旃和中行吴自行选择,并没有下达必须攻下“方城”的死命令。

楚国在“方城”长期设有驻军,只是每一个时间段的驻军数量都不一样。多的时候一度达到五万,少的时候保持在五千左右。

考虑到楚国为了一次灭掉吴国出动十二万大军,哪怕是加强了“方城”的驻军,数量不可能超过一万。

同理,由于楚国集结十二万大军前去入侵吴国,楚国西北部的各个家族也在受征召序列,留在封地的可征召兵源不会太多。

这样一来,晋军攻略楚国西北部的难度就是楚人可能据城而守,晋军需要一座又一座城池攻克。

从“郢”这边出发的楼武带上了很多楚君印玺引下的凭证,有可能成功劝降当地的家族。

什么凭证?就是用楚君的印玺在纸张或布上盖印,它们是用来证明楚国都城陷落的证据。

国君的印玺都落到晋军手里?没有比这一项更能够证明都城沦陷或是君主被俘了。

楼令在入城前与入城后,只要是碰到一个人,那人有资格讲话,无一例外进行了祝贺。

就是祝贺,绝不是恭维。

话说,楚国都城是郤至担任主将拿下,他们怎么会认为楼令的功劳比郤至大呢?

这个要说到“冠名权”这种玩意了。

奔袭楚国都城的命令是由楼令来下达,郤至是作为执行者。

然后,楼令才是中军将,郤至是中军佐。

不是说郤至的功劳会被遗忘或否认,现实是最大的功劳肯定会落到楼令头上。

那就是为什么很多领导明明什么都没干,乃至于是充当扯后腿的角色,只要事情一旦成了,一样会是领导有方的原因。

同样的道理,远在“新田”的晋君周也算是立下丰功伟绩,原因简单到晋军攻克楚国都城,而他是晋国之君。

官大一级压死人也能够体现在这里。

楼令将在“郢”的贵族召集起来,地点就是在楚君招自焚的大殿。

当然了,大殿已经被收拾好,焚烧痕迹则是留存。

在这里,楼令以盖棺定论的态度,咬死楚君招先被弑君,楚国公族为了毁灭证据焚烧楚君招的遗体。

知情的晋人全部附和。

不知情的晋人心里想什么不重要,他们必须认可那种说法。

特别被邀请过来的楚国史官,他提笔记录了来到这里的晋人一言一行。

楼令很想看一看史官记录的内容是什么,但他知道一旦看了会被史官记录下来,后人会因为他看了而不相信记录的每一个文字。

那是一定的事情了。

强横如汉武帝,他没有干过观看史官记录的事情,后人也就相信史官的记载。(这里的史官不是指司马迁,他的《史记》属于一家之言)

在封建王朝,《汉书》才是被认可的官方史书,《太史公记》尽管也被列为二十四史之一,可是懂得都懂。

倒是李二凤观看史官记载,看了之后还吩咐“好好写”的话,一下子让唐史天然会被质疑了。

“我们是要长期占领‘郢’吗?”士鲂一直自行边缘化,好些事情并不了解。

楼令知道士鲂为什么要边缘化,出于士鲂的态度,反问道:“你的意见呢?”

为什么士鲂要自行边缘化?他连辅助攻克楚国都城的功劳都不想争,根由在于楚君招死得扑朔迷离啊。

为人臣子沾到事关国君死亡的事情,身板不够硬的话,压根就扛不住。

士鲂就认为自己扛不住,为了不遗祸子孙,一直在进行回避。

楼令看到士鲂吭吭唧唧半天就是不回应,谈不上什么失望,甚至很是能够理解。

那是范氏自家的事情,闹到士鲂连功劳都不想要。

“我们有能力一直占领‘郢’吗?”楼令对众人进行提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