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是一个在生活中常常不被人重视的东西,但是他很看重。而对于一档节目来说,如果没有价值观的引导,就如同没有灵魂。当初如果不是理念上的认同的话,让他三个赛季投入那么多时间是不可能的。我创业后才深深感到如此长时间地投入到一个节目中,对于一个企业的创始人来说多么不容易。
一个创业者如果有时间认真研究一个企业,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都会获益良多,但因创业太繁杂,太忙碌,总是止于愿望。这次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最好的接受培训的过程,我内心很庆幸自己的这个选择。同时,更希望读者,特别是创业者们,从中得到的收获会像我一样多。
目录
节点1 1992年,第一次创业:海博翻译社
节点2 1995年5月,成败中国黄页
节点3 1997年12月,外经贸商务信息中心
节点4 1999年1月,湖畔花园创立阿里巴巴
节点5 1999年,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
节点6 1999年10月,第一次融资:高盛
节点7 2000年1月,软银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
节点8 2000年,首次危机,裁员
节点9 2000年9月,西湖论剑,打造企业文化
节点10 2000年10月,中国供应商
节点11 2003年5月10日,再入湖畔花园做淘宝
节点12 2003年至2006年,大战eBay
节点13 2003年,创支付宝
节点14 2004年6月,网商大会
节点15 2005年杨致远和雅虎并入阿里巴巴
节点16 2006年,《赢在中国》任评委
节点17 2007年11月,B2B上市
节点18 2008年,做阿里云
节点19 2009年,阿里造节,“双十一”
节点20 2010年,支付宝内资化、VIE事件、拆支付宝
节点21 2010年合伙人制度激活102年价值文化
节点22 2011年2月,诚信反腐
节点23 2011年6月,淘宝一拆三,三拆七,七拆二十五
节点24 2013年5月,布局物流,做“菜鸟”
节点25 2013年6月,余额宝诞生
节点26 2014年,IT到DT,阿里巴巴的移动战略
节点27 2014年9月,美国上市
节点1 1992年,第一次创业:海博翻译社
创业项目的选择
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要给自己一个理想。1995年我偶然有一次机会到了美国,然后我看见了,发现了互联网。发现互联网以后,我不是一个技术人才,我对技术几乎不懂。到目前为止,我对电脑的认识还是部分停留在收发邮件和浏览网页上。我今天早上还在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搞不清楚该怎样在电脑上用U盘。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理想到底是什么。
创业项目的选择无法规模化
创业项目的选定如同种子的选定,你选定的是芝麻,即便你再努力也无法收获西瓜。世上的项目无好坏,只是是否适合自己。我的角度只是从公司可规模化和可裂变的程度做点评。
初次创业获得的历练
后来马云说,一个公司制度不好或者没有都会把一个好的人变成坏的人,即使公司只有四五个员工也需要管理,制度不行公司走不了长路。同样地,他在这样一个小的损失上竟然得出了这样的道理,获得了关于公司制度的认识和心得,成本是何其低!
被忽略的开始
今天的公司,应该是能够发现和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的公司,那时候,他已经发现了自己身边的问题——一方面同事赋闲在家,另一方面贸易公司也需要翻译工作,并且尝试去解决。
节点2 1995年5月,成败中国黄页
找到创业方向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如果你不做,总是走老路子,就永远不可能有新的发展。
二次创业与互联网相遇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无论是做翻译社还是卖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