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
一、名词解释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或动物后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中传播并流行的一类感染性疾病。
2、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3、传染源:体内有传染病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称为传染源,包括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4、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5、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在侵入另一易感者体内所经过的途径。
6、疫源地: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周围拍出的病原体,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所能波及的范围。
7、隔离:是指将传染源在传染期妥善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单位,积极治疗和护理,将他们与健康的或非传染患者隔开,暂时避免接触,以防病原体向外扩散的医疗措施。
8、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9、帕氏线(pastia):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腘窝及腹股沟等处,因压迫,摩擦引起皮下出血、形成紫红色线状。
10、口周苍白圈:面部充血潮红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
11、疟疾复发:疟疾反复发作停止后,红细胞内疟原虫虽被消灭,但肝内迟发型子孢子仍存在,再次侵入红细胞内引起临床发作。
二、填空题
1、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隐性感染(临床最常见)、潜伏性感染、显性感染(最容易识别)
2、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单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母婴传播
4、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5、传染病的特征:特异性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6、病程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7、流行病学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资料
8、传染病的治疗:病原治疗最有效
8、目前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40种,甲类: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乙类:严格管理
9、病毒性肝炎:甲型和戊型,粪-口途径;乙型、丙型、丁型,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10、hiv的临床表现: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艾滋病的治疗:尽量让无症状期延长;预防:切断传播途径
11、流行性乙脑主要传染源:猪;主要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主要传播媒介:库蚊
12、流行性乙脑主要临床表现:持续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测定;对症治疗:亚冬眠疗法降温、镇静、止痉,纠正缺氧状态
13、我国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
14、我国细菌痢疾主要流行:b群志贺菌群
15我国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a群为主
16、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治疗:青霉素
17、钩端螺旋体主要传染源:猪和鼠
18、疟疾:疟原虫,雌性按蚊,临床特征: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而出大汗后缓解。反复发作
三、简答题
1、疫源地被消灭:
(1)当传染源离开疫源地,或疾病痊愈后传染源不再携带病原体;
(2)通过消毒等措施使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
(3)通过检疫确定,在疫源地范围内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的观察未发现新患者或新感染者。
2、肝炎分期:
(1)急性肝炎:3+月,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半年以上,分为:轻型、中度、重度
(3)重型肝炎(肝衰竭):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4)肝炎肝硬化:活动性肝硬化、静止性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