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善因结善果
崇光县?这地方怎么听着这么耳熟??
众人不约而同在心里想,丞相第一个反应过来,这是江染的祖籍!
此人从他手上逃脱之后被贺九思救进了宁王府,春闱过后又随文徽明去了岳州,他以为这个人已经彻底从邺京消失了,没想到竟然还能听见他的名字!
“世子的这本‘闲书’想必大有来头吧。搜索本文首发: 看书猴 kanshuhou.com”
丞相淡淡道,语气不阴不阳。
明若昀故意气他,一脸庆幸:“相爷见笑,江举子随文状元去岳州前曾在鄙府上借住过一段时间,这本书是他临走前不慎落下的。
下人们打扫的时候原本要扔掉,我见上面写的风土人情十分有趣便留了下来,没想到竟然有意外收获,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种善因结善果’吧。”
怕丞相想不起来江染是谁还好心提醒:“江举子就是那位状告前利州督学买卖监生资格的考生,他还有幸去相爷的寿宴上沾过喜气,不知相爷是否还记得他?”
丞相汲气,五指收拢。
他当然记得,此人断了他和雍王在利州的财路还搅了他的寿宴,他岂会忘记!
“多谢世子提醒,老夫记得。”
丞相面沉如水,心里却已经将明若昀杀之而后快了,恰好县志传阅到了他手上,他接过来快速浏览,指着某处奇怪道:
“这县志上说也有义商将买来的存量直接运去了幽州,此等义举,怎么不见当年王爷在军报上提过?”
明若昀心说当然不能提,白麓一战云州向幽州增兵十五万,加上当地的驻军,总计接近二十万之数,八万粮草不过杯水车薪。
那些义商都是接到他的命令在各地屯粮的掌柜,万一朝廷顺藤摸瓜查到日月楼的头上,他岂不是自己主动将话柄交到朝廷手上。
见招拆招道:“相爷的这个发现本公子也察觉了,方才在来的路上也仔细回忆了一番,父王好像从没和本公子提过。”
说着颇为伤怀地叹了口气:“大概是因为本公子那时候年岁还小,他老人家觉得说给一个孩子听没什么用吧……”
柳满江方才刚用年纪小当话柄驳斥他,明世子立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有样学样的本事,像极了九殿下气死人不偿命的时候。
贺九思前一刻还在担心明若昀招架不住,后一秒就只能痛苦忍笑。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昀儿真是深得他的真传呐哈哈哈哈!
在场众人都被明若昀这神来之句噎得说不出话,半晌无人言语。
丞相比他们老谋深算,并不被明若昀迷惑,不仅如此他还机智地打开了新的思路。
“那这本县志上所述之事的真伪就有待考证了,世子方才说这上面记载的内容和当年粮草消失案有关,可老夫只看到‘恍如天降’四个字,并不能证明就是荆州被贪墨的那十万石。”
贺九思脸上的笑意瞬间凝滞,听丞相继续道:
“当然,利州筹措的粮草也有可能就是那十万石,宁王收到粮草后直接派人将它们运去利州倒卖,既补了粮草的亏空,又赚了个盆满钵满,一举两得。”
跪在地上的柳满江恨不得马上调个头给丞相磕一个!
因为丞相说的这些都是他当年干的事儿,孝敬给雍王的那些现银就是这么倒卖出来的。
方才明世子拿出县志的那一刻他都要绝望了,没想到丞相三言两语就帮他把倒卖军饷的罪名也扣给了宁王,高!实在是高!
公堂一时喧嚣尘上,三司几位协理的大臣也觉得丞相所言有理,纷纷将视线投向太子,请他示下。
太子暗骂丞相这个老狐狸真是难对付,难怪他今天要亲自来旁听,没有他坐镇柳满江绝对招架不住。
“世子可还有什么想说的?”
太子寄希望于明若昀,希望他还准备了别的证据能证明宁王的清白。
明若昀垂下了眼眸,似在思考如何作答。
当年战事结束后明家第一时间向朝廷请旨严查那十万石粮草的去向,查来查去最后以荆州通判陈海生私吞军饷结案。
当时他并没有对这个结果产生怀疑,以为害十万将士殒命、父王重伤的凶手真是陈海生,行刑那日还不远千里去了刑场观刑。
直到他在返回云州的路上无意中救下了被追杀的陈碧,才知道真正的罪魁祸首另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