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些引申,可时代思想所限,若让他当个说书先生似的老师,那是做梦。
张斯讲的历史本身,不见得有什么出奇之处,可这种新颖的讲课方式,在这种场合,无疑很易受到欢迎。
“1344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上天终于准备抛弃元了,他给中国带来了两个灾难,同时也给元挖了一个墓坑,并写好了墓志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他想的很周到,还为元准备了一个填土的人:朱重八…………”
张斯越讲越顺,开始还有些生涩,到后面则有些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的意思了。为防同学们单凭语言难以理解,还不时在黑板上写下一些人物,地点,事件的名字。嗓音与面容还显得稚嫩,可抵不住渐渐的挥洒自如姿态,看的同学们入迷。
这些高中的同学瞪大眼睛,竖着耳朵,一无动作地坐着。看着自己的同学在上面如此潇洒,心中的惊讶可想而知,同时,羡慕与崇拜也悄悄地从心底升起。年轻学生的心中,欲望不多,社会上的种种还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正当如此年纪,还有什么比渊博的学识更具魅力?
谁不曾有过在众同窗面前大出风头的念头?
谁不曾有过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想法?
谁不曾有过三言两语折服诸人的欲望?
但做到这些,需要一份才华,可是,现实生活中哪来那么多天才?
于是,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吸引他人的目光,比如在班中嬉笑打闹,上窜下跳,如此来彰显个性。当然,这是男生的做法,女生大多会选择学习和打扮的方法。
现在,有人做到了。
张斯的举动,无疑做到了这点。
高一的学生,阅历太少,无法判断他讲的是否正确,也正以为如此,反而信服的不行。大家都感觉,张斯隐藏的太深,平日不声不响,只埋头干自己的事,没想到一经发挥,竟是如此厉害。
当然,这些羡慕崇拜,都很有限的。
学校有学校的规矩,最大的规矩在于成绩。
一个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受到的推崇,不是其它方面可比的。
可张斯的学习成绩很差,故而成为师生眼中的边缘人物。
说的难听点,是看不起他。
一个软弱的人让人看不起,可以理解。
学习成绩差,也让人看不起?
事实就是这样。
这是谁的悲哀呢?不知道。
“地方上的各级官员们上书向皇帝表示感谢,照例也要说些感谢天恩的话,并把历史上的尧舜禹汤与皇上比较一下,皇帝看到了报告,深感自己做了大好事,于是就在自己的心中给自己记上一笔。
皆大欢喜,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
但老百姓是不满意的,很多人都不满意。
朱重八肯定是那些极其不满意的人中的一个。
灾难到来后,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
如果说这是日记的话,那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之一。”
张斯的声音有些低沉了,低沉中又有些难言的黯然。两世为人,让他经历了更多的伤痛困苦,而这些心底的记忆,让他很易理解书中的感情。
而历史如要讲的精彩,需要细腻,需要个体的例子。
越宏大的概括,越难给人触动,因为,最后只剩下冷冰冰的数字。
而数字是不具有感染力的。
若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呢?
将他亲人的死亡日期,一项一项地说出来,挨个的排列着,那么它本身的悲惨,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语气来加重,已足够让人心痛,让人窒息。
这一段自然还有幽默,只是太沉重了些。下面人的情绪也受了影响,他们的情绪很易波动,这些对于他们来说,确是重了些,尤其一些爱心泛滥的女生,对故事极有代入感,眼中已起了一层水雾。
谢老师看着台上的张斯,眼中闪过光彩,这段故事给了他一些触动。
他感觉台上的孩子不一般,至少不会像他平日看起来那么简单。
幽默中的那份深沉,太难得了,至情至圣是人的天赋,有些人有,有些人没,而拥有的人常能领略人生中不一样的**。
这是个有自己思考,自己想法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必定对历史含有温情,谢老师这么想。
忽然,铃声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