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高升荣将自己所知道的情形向阿俏和盘托出。
“杜家祖上是翰林是真,但说那席面是“翰林菜”却是未必。杜家自家的家厨没有那么厉害,所以试图从外面聘酒楼里做大菜的厨子到杜家做席面。”高升荣暗暗地做了一个铺垫,“还曾经试用过我的几个师兄弟,所以我知道这事儿。”
“后来杜家嫌酒楼出身的厨子做出来的菜有‘大锅气’,不够精细,所以就出重金去挖富贵人家的私厨,目的是想借这些私厨本身的技能,去还原杜家祖上传下来那几套食单上的菜式。”
阿俏冷不丁问:“那高师傅,您看过杜家的食单吗?”
高师傅顺口答道:“看过……”他猛地意识到说漏了嘴,赶紧弥补,“这怎么可能?不过我那几个在酒楼里的师兄弟有人见过的,转述出来,这不是什么秘密。”
阿俏登时一副很有兴趣的样子:“高师傅,不妨说来听听?”
高师傅心想,怎么只要这小丫头一开口,三句话不到,自己就会落进她的圈套里?可是这时候他早已绑在阮家这座船上,只得将自己记忆中杜家的“食单”一一向阿俏讲述了一遍。
阿俏两道秀眉一轩,说:“什么杜家食单?这个就是节选版的《随园食单》么!”这杜家,剽窃了袁才子的食单,往自家脸上贴金,还真是欺这省城餐饮界无人,将老传统都忘光了。
高升荣提醒阿俏,不可小觑这杜家的食单,“三小姐,不管这食单有什么渊源,可是学厨的人都知道,按着那上头些的,做出来的菜式真的……差不到哪儿去。”他本想说:不比阮家菜式差。
阿俏知道高升荣说的是实情,当即冷笑一声,说:“所以,到最后这比试就是比拼厨子的技艺了对么?”
她转脸又问高升荣:“高师傅可知道杜家可能会聘哪家私厨?”杜家一定是已经聘到哪家技艺高超的私厨了,不然不会这么大胆地公然登报,向阮家挑战。
谁知这个高升荣却不知道了,他皱着眉头冥思苦想,给阿俏讲了几个可能的名字,心想:说多了其实也无用,你这样年纪的三小姐,就算会炒两道小菜,真实的技艺又有多少。他一想到这里,忍不住就垂头丧气起来。
阿俏的目光在他脸上一转,就知道这位高师傅动的是什么心思。她也不生气,只微微一笑,开口对高升荣说:“高师傅,我想求您一件事!”
“近来您的双手不方便亲自操持,可是我还是想请您出面,指点指点我这个丫头,还有这里的帮厨们。”阿俏说着,指指跟在她身后的小丫头余小凡。“此外,我还想请您在进货的时候帮着把把关,老爷子发了话,这次阮家出血本,一切都用最顶级的食材!”
高升荣的经验,是眼下阮家这个团队所急需的。
于是阿俏走到高升荣面前,望着对方的双眼,极为诚恳地说:
“旁人挑战的是阮家,而阮家,是我们这么多人一起出面应战。高师傅,我们需要您!”
第30章
高升荣应下阿俏所求,允诺指点小凡和各位帮厨。阮家安排他在大院里暂住下来,有年轻帮佣负责照顾他的起居。
不久高师傅就发现小凡味觉敏锐,人又细心,适合试菜与装盘装饰。而其余几位他用惯了的帮厨,或许为天资所限,能力没有那么出众,可是却无一不动力满满,都在摩拳擦掌,要替他们的高师傅报这断臂之仇。
渐渐地高师傅开始对阿俏用人的法子刮目相看,可是他对阿俏的厨技究竟如何,还是摸不清底细,至于阮家在半月之后应战时要做的菜,更是全无半点头绪。
阮家应战七八天之后,上好的干货食材已经送到了阮家。阮家本就擅长干货发制,精于高汤老火烹饪海八珍,上等的火腿、干贝、海参、鲍鱼、鱼唇、明虾、燕菜之类自然必不可少。在此之外,阿俏又额外订了诸如天目山的扁尖、太湖的银鱼、湖北的花菇、甘肃的木耳之类不少干货,甚至比阮家平时用的还要好。
而新鲜的材料,阮家也向平时惯常采买的商户以重金下聘,定了比平时多一倍的数量,务求稳妥。阮家是这些商户的大主顾,阮家的生意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商户们也是满口应下,个个都盼着阮家能在这次比试之中得胜,以后生意兴隆,用料翻上几番才好。
眼看材料已经都有了眉目,阿俏便去寻了阮老爷子定比试那天的菜单。她在阮老爷子的书房里逗留许久,出来的时候一张纸上记得密密麻麻的。
阿俏带着这张纸,在大厨房里转了一圈,想了又想。旁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