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精彩小说网 > 白夜浮生录 > 第五百二十五回:贪&爱

第五百二十五回:贪&爱

望如干渴者求水般无止境。

上座部佛教更强调贪欲作为轮回根源,即十二因缘中的第八支;大乘佛教则细分贪的类型,将爱欲视为感官贪,而贪欲上升为对「法」,也就是「现象」的执着。一切欲望的本质都是「苦」。无论是感官之爱还是广义贪求,皆源于「无明」导致的「我执」,是自我的幻觉。这种根本共性使二者在修行对治中被统摄于「断贪」的范畴。

简言之,爱欲与贪欲的混淆源于欲望本质的共性,但二者的差异在于执着对象与层次。欲界执感官,色界执清净,无色界执空寂。对治感官贪需修「不净观」或「离欲」;对治深层贪执需彻悟「无我」与「缘起」。

也就是说,行断、离、灭,并非层层递进的关系。那位老朋友从那个世界,传达给我的讯息过于有限,我今日方才明悟。至少,断与离并不需要讲求先后顺序。兴许,灭正是这二者的结合。行灭者,出于三界。这大胆的猜想,不禁让暮也感到一丝震撼。他甚至说,灭兴许是一种超越断与离的、比这二者更彻底的、智慧的直接作用。

「毕竟三界本质是众生不同层次的贪着。也许真正的解脱并非逃到某个更好的世界,而是连脱离三界的念头也放下。即心经所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他这样说。每一个字,我都记忆犹新。

如此一来,我们便破解了史料中留下的另一个难题。

根据可考证的文献记载,断除九种烦恼中贪之外之其余八结,或断除无明结是「断」之境界的方法。这样的说法亦是不矛盾的。我们一开始以为,这也存在某种断除的顺序。但按照这样的道理去想,顺序本身并不存在。

无明是十二因缘之首,是轮回的终极根源。其余如贪、嗔等烦恼是它的「果」。倘若先断除嗔、慢、邪见等较易对治的烦恼,最后断无明。便如同修剪树枝——先清理表层障碍,再直捣根本。若彻底破除无明,则贪、嗔等烦恼自然消失。如同砍断树根,枝叶自然枯萎。

我们依托有限的资料,进行不间断的探索。我本是那样憎恶人类……即便与暮相识,这种观念也不曾改变。但当我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亦是一种「我执」时,我便看淡了。我就这样将我熟知的一切尽数传递给他。因为我知道,这些信息在我这里的价值,远比不上令他得知所发挥的作用更加磅礴。

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人类的寿命若无止境,就会发生这样的事吗?倘若如此,六道无常才是最接近真相的存在才对。夜摩天断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这会危及祂自身的存在。这可能意味着,他知道,六道无常并不会接近真相。

我便想到,暮的一次次死亡与新生,或许已是一种自我的生灭轮回。这并非仅仅拥有漫长的寿命就可以比拟的。

在探索的途中,我们也有更为好奇的事。那便是,已确认又能够出离三界的凡人存在,这些资料又是如何得以流传的?那些超脱的存在,是怎么将信息透露回来的?这分明是一趟有去无回的单行道……也大概是我们误会了。正如误会那三种无为解脱之道一样。它们并非递进,而是包含的关系。

也就是说,下一层世界的人们其实也是可以「看」到我们的吗?只不过,一切形式都和我们欲界的存在所以为的不同。已有西方的学者提出,色界或许存在一个名为时间的维度,不同于我们所见的点、线、面构成的世界。也许他们可以看到完整时间线的我们,并用他们所认知的方式对我们加以干涉,或者,不屑于干涉。

两种极端是被反对的:执着世间享乐,追求虚无寂灭。这就是所谓的「断常二见」。真正的解脱是「于生死中证涅盘」,即在世而不属世。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暮经历了那样多的生生死死,大约早就具备了理解某些不凡之物的能力。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如涅盘体验这样的终极真理,不可言说。也许引导众生,如指月之指,虽非月本身,却可指向月亮的方向。事物存在即可被感知。

小乘圣者可能选择独善其身,但与世间仍有不主动干预的隐性关联。大乘行者,如青阳初空·睦月君,发愿度尽众生,即使成佛亦不住涅盘,倒驾慈航,主动以重返世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像他这样的存在,其戒行与禅修示范,构成活着的教义。即使言说受限,仍可通过隐喻、仪式,甚至沉默传递密意。密码无法在人间直接书写,但人类仍可通过观察程序自身的矛盾,如苦,如无常,如无我,实现逆向的破译。

解脱者的存在本身即是对世间的启示。他们看似消失于世间,其教法已通过生前言行埋下种子,待因缘成熟时自然显现。即使无人知晓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